(一)小儿疳积
小儿疳积,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类似于小儿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其主要原因为摄入不足、喂养不当、偏食、消化吸收不良,或继发于各种慢性疾病,引起蛋白质或热量缺乏或消耗增加,以致不能维持机体正常代谢,而消耗自身组织,导致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表现为逐渐性消瘦、水肿、生长发育滞缓,严重者伴有各器官功能低下。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多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地给孩子补充营养,反而加重了孩子的脾胃负担,伤害了脾胃之气,滞积中焦,导致孩子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故现在的疳积多由营养失衡造成。
病案:光吃不长的瘦小儿
患儿,男,4岁。母亲代诉:患儿不思饮食,吃啥都不香,每顿喂饭,爷爷奶奶都是一边撵一边硬塞一口。所以,喂饭成了全家人最头痛、最伤脑筋的事情。多次去医院检查,有的医生说缺钙,就补钙;有的医生说缺锌,就补锌;有的医生说,营养不均衡,全家人就变着花样给患儿做各种可口的饭菜,但患儿就是吃不下去,每一顿都是只吃几口,或是硬喂一小碗。
就诊时患儿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头发稀疏,精神不振,困倦无力,夜寐汗多,唇舌淡红,苔白腻,脉细而滑,指纹淡滞。
查体:无器质性疾病或全身性疾病。辨证:属脾虚夹积。治宜:健脾消疳。
治疗:常规消毒四缝穴,以12号一次性注射针头逐个穴位点刺0.5分深,从针眼处挤出大量白色透明黏液,直至挤出红色血液为度。
一周后复诊,家长诉:经一次治疗,回家后患儿食欲大增,每顿可以很轻松吃完一碗饭。巩固治疗:再刺四缝穴,仍然挤出少许白色黏液。一个月后,其母来电话告知,孩子长胖了,脸色红润了,吃嘛嘛香。
中医辨证分型
1.乳食内积:脘腹胀满,纳食不香,夜眠不安,精神不振,大便不调、恶臭,手足心热,苔厚腻,脉弱或兼数,指纹紫红色。治则:健脾消食,化滞行气。
2.气血两亏:面色白或萎黄,毛发稀疏易脱,骨瘦如柴,皮肤干燥多屑,精神萎靡,啼声低沉,困倦无力,动则出汗,纳差,舌淡苔薄,指纹色淡。治则:健脾消滞,益气养血。
治疗
1.主穴:四缝。
2.配穴:配合刮痧膀胱经(乳食内积);配合刮痧膈俞、足三里(气血两亏)。
3.治法:患儿手心向上,术者握住患儿的四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常规消毒四缝穴,以12号一次性注射针头逐个穴位点刺0.5分深,可从针眼处挤出白色透明黏液,直至挤出红色血液为度。
笔者按
该病在现代西医学中以消化不良命名,其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不知味、脘腹胀满,部分患儿还表现有性情急躁、好动多啼、咬齿磨牙、睡眠不安等症状。西医治疗方法多为口服促进消化类药物或输液治疗,存在营养不良症状明显时,也配合各种能量合剂或微量元素等补液治疗,但效果不理想。
刺四缝穴治疗小儿疳积,效果非常明显,一般一次即可治愈,病程久、症状重者治疗3次也可基本治愈。四缝穴是手三阴经所过之处,与三焦、命门、肝和小肠有内在联系,针刺此穴具有解热除烦、调整三焦、理脾生精之功。
现代研究证明,刺四缝穴不仅能促进胃液及胃蛋白酶的分泌,还可使小肠中的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含量(消化强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