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腱鞘囊肿

(十)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是指发生于关节囊或腱鞘附近的一种内含胶冻状黏液的良性肿块,其多为单房性,也可为多房性。发病原因不明,目前主要认为其发病与关节囊、韧带、腱鞘上的结缔组织因局部营养不良,发生退行性黏液性变性或局部慢性劳损有关。目前临床上将手足小关节处或腱鞘内的结缔组织黏液性囊肿统称为腱鞘囊肿,如膝关节后方的囊性疝出叫腘窝囊肿。慢性损伤使滑膜腔内滑液增多而形成囊性疝出,或结缔组织退行性黏液性变性可能是发病的重要原因,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腕背部、腕掌部或足背部出现豌豆至拇指头大小的半球状肿块,质硬、有弹性,基底固定,有压痛。本病最常发生于腕部背侧,其次是腕部掌面的桡侧,亦可发生于手掌、手指和足背部,少数发生于膝关节及肘关节附近。多见于青年和中年,女性多于男性,大多逐渐发生或偶尔发现,生长缓慢。极少数腱鞘囊肿可自行吸收,但时间较长。多数病例经非手术治疗,疗效较好,但可复发,手术切除往往会留有疤痕。

本病属中医学“筋结”“筋瘤”范畴。中医学中,本病症称为“聚筋”或“筋瘤”,认为是外伤筋膜、邪气所居、郁滞运化不畅、水液积聚于骨节经络而成。多因患部关节过度活动、反复持重、经久站立等,劳伤经筋,以致气血运行不畅、凝滞筋脉而成。

病案:腕部腱鞘囊肿让他动了3次刀

本院药剂科的老张,在一次搬重物时扭伤了右手腕,后经针灸、理疗后症状好转。但渐渐地他发现自己右手背桡骨茎突前缘出现一个小包,揉按数日也不见小,但也不疼,且包块日渐长大,按之柔软,每逢拎重物或天气变化,都会感觉手腕部酸胀无力。经本院外科医生诊断为右腕桡侧腱鞘囊肿。手术治疗后,包块消失。

谁知术后2个月,开刀的地方又出现了鼓包,他心想自己单位医院里大多是中医大夫,开刀的技术肯定不如西医院,还是去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再看看吧。结果医生还是建议他手术治疗,又给老张开了一刀,腱鞘囊肿是消了,但手背上留下一道深深的疤痕。老张心想,这下应该彻底治愈了吧。不料仅仅过了1个月,囊肿又复发了。安医的外科大夫调侃他,手术是成功的,只是你手腕的囊肿腔里残留的黏液生命力太强了,只能再开一刀,把里面残留的黏液彻底清除干净,无奈老张只好接受第3次手术治疗。术后他心想,这下再治不好坚决不相信西医了。嗨!不料一语中的,3个月后,原来有刀疤的地方再次鼓包,老张简直“气疯了”,他来到针灸科,一见到我就问:“王医生,听说刺血可以治愈腱鞘囊肿,你看我这个腱鞘囊肿开了3次刀,还能治好吗?”

我仔细检查了老张的手腕,发现横竖两条手术疤痕的底下,真的还隐藏着一个囊腔,囊肿质硬,直径约2cm×3cm,压痛(-)。治疗:选12号一次性注射针头,从4个方向(囊肿顶部、囊肿下部分成等边三角形3个方向)进针,直接刺破囊壁,4个针眼同时挤出大量黏液和瘀血。刺血完毕,用消毒纱布裹上几枚一元的硬币,置于囊腔上加压,嘱其3d来针灸1次。3d后打开纱布,囊腔壁加压效果很好。采用围刺针刺法加艾灸,治疗完毕继续加压。10d后观其囊腔已经黏合成一体。又针灸1次。未再复发。

治疗

1.主穴:阿是穴。

2.配穴:囊肿附近显现的静脉血管。

3.刺法:刺破囊肿,挤出黏液;再刺配穴。

笔者按

本院老张的腱鞘囊肿属于手术后反复发作的典型病例。腱鞘囊肿术后的加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一个囊腔,里面的黏液不可能处理干净。就算是手术中处理得再彻底,也会有新的组织液渗出,导致囊肿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