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中暑
中暑是指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在炎热环境中进行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以高热、皮肤干燥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体温达41℃是预后严重不良的指征,体温超过40℃的严重中暑病死率为41.7%;若超过42℃,病死率为81.3%。
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先兆中暑、轻症中暑者有口渴、食欲不振、头痛、头昏、多汗、疲乏、虚弱、恶心及呕吐、心悸、脸色干红或苍白、注意力涣散、动作不协调、体温正常或升高等症状。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病案:中暑之后
苏某某,女,农民。夏季的一天,气温很高,天气酷热。因为正逢稻子收割之际,为了能很快攒到孩子们的学费,苏某某顶着酷暑在田里不知疲倦地劳作着,割着割着,她突然感到浑身发热、头晕、烦渴、胸中闷胀,随即回家,不料走到半路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幸被路人发现,紧急将她送到医院。
诊时:血压110/70mmHg,体温:40.2℃,神昏,肌肤灼热,口唇干燥,舌红苔黄,脉洪数。中医辨证:暑热蒙心。治则:开窍醒脑。
治疗:①将患者置于阴凉通风处;②十宣、曲泽速刺出血;③针刺人中、劳宫、涌泉、合谷穴。快速进针,用强刺激泻法,捻转5min,留针30min。
针刺3min后,患者神志转清,体温下降,仍头痛、口渴。待针刺完毕,患者体温降至38.2℃,头痛轻微,口微渴,停止针刺。经辅助治疗2日体温恢复正常后,出院。
中医辨证分型
1.暑入阳明:突然高热,头痛头晕,汗多口渴,苔黄燥,脉洪数。治则:清暑泄热。
2.津气欲脱:发热骤降,大汗不止,心烦口渴,精神倦怠,脉虚无力,苔薄脉弱。治则:益气,生津,固脱。
3.暑伤津气:发热心烦,自汗口渴,神疲倦怠,苔少,脉虚无力。治则:清暑泄热,生津益气。
4.暑热动风:发热,肢体抽搐,牙关紧闭,神昏不醒,脉象弱数。治则:平肝熄风。
治疗
1.主穴:十宣、曲泽。
2.针刺配穴:人中、劳宫、涌泉、合谷。
3.治法:①将患者置于阴凉通风处;②刺血:十宣、曲泽速刺出血;③针刺:人中、劳宫、涌泉、合谷穴。
4.针刺手法:快速进针,用强刺激泻法,捻转5min,留针30min。
笔者按
中医认为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人若长时间在烈日或高温下劳作,伤及气阴,暑热之邪乘机侵入而发病。发生中暑时,应尽速急救,以免引起休克及肾脏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刺血治疗中暑,速刺十宣、曲泽放血,以泄血分之热;针刺可以醒脑开窍。至体温下降后即可停止针刺,辅以补液等对症支持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