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论与科学的目标:科学发现的逻辑后记 1》简介
《实在论与科学的目标:科学发现的逻辑后记 1》这本书是由.(英)卡尔·波普尔著创作的,《实在论与科学的目标:科学发现的逻辑后记 1》共有105章节
1
实在论与科学的目标
REALISM AND THE AIM OF SCIENCE 勿庸置疑:要造就一颗能成就伟大事业的心灵,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在伟大的科学革命中生活和实践。因此我要忠...
2
序文 1956年
论科学方法的不存在 但实际上,即便我们看到了也一无所知,因为真理隐藏在深处。 德谟克利特[1] 在我的科学方法课程上,我通常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们,不存在什么科学方...
3
第一部分 批判性研究途径
THE CRITICAL APPROACH...
4
第一章 归纳
可是,至于确实的真理,没有人知道过它, 将来也不会有人知道它;即不知道关于众神的 也不知道关于我所说的一切真理。 即使他偶尔说出终极真理, 他自己也并不知晓: ...
5
1 困惑的海外哲学家
1935年秋天,距我的《探究的逻辑》(下文简称为《探究》)出版大约一年,我首次来到伦敦。不久之后,我参加了亚里士多德学会的一次会议。伯特兰·罗素——我长期景仰他...
6
2 批判性方法:归纳问题的解决
我不信仰任何信仰。 E.M.福斯特[E.M.Forster]...
7
Ⅰ
亚里士多德学会那次会议之后的好多年间我都没有意识到,我自己的这种方法和框架可能是所有理论中最易遭人误解的了,它与某些人们普遍相信和无意识接受的观念之间的冲突也可...
8
Ⅱ
以这种方式我们就能明白,休谟的认识论问题——即给出肯定证明理由的问题或曰证明问题——能够被下述完全不同的问题取代:给定批判性理由,如何解释我们为何在其他理论中(...
9
Ⅲ
更重要的异议是这样的。证明主义者会说,我那套用其他问题代替证明问题的主张是毫无根据的,对于我已给出了不同于怀疑论者和非理论主义者的解决方案,他们同样可以指摘我毫...
10
Ⅳ
在我看来,巴特利的观点中最富于启发性的地方,一是他简洁的表述——可以用非证明性批判代替证明,二是他强调指出,在从各种证明主义哲学到一种目的不在于证明的批判性哲学...
11
V
同样错误的是下述观点:理性批判和肯定的理性论证是一样的,因为理性批判也必定要立基于某些不可表证的假设之上,因此其有效性势必只是相对于这些假设而言;换言之,我们面...
12
Ⅵ
上文论述的批判性方法,几乎立刻就使休谟的归纳问题(1739年)迎刃而解。[17]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休谟想要说明的是什么(在我看来他说明得很成功,至少在逻辑上很成...
13
3 论所谓归纳过程 兼论学习和归纳风格
...
14
I
看来似乎每个人都相信归纳,就是说,相信我们是通过反复观察进行学习的。甚至休谟——尽管他的伟大发现告诉我们无法通过归纳确立自然律或使其成为“概然的”——都依然坚信...
15
Ⅱ
因此,一方面我赞同休谟对归纳有效性的逻辑问题的分析,即他关于归纳的无效性的论点,但另一方面,在纯粹的事实问题上,我不赞同他,甚至也不赞同大多数人。我相信下述断言...
16
Ⅲ
在这个问题上最流行的观点看来是这样的。当休谟发现归纳是无效的时候,他是在“不符合有效的演绎推理准则”的意义上使用“无效的”这个词的。但在我看来,休谟的这个发现价...
17
Ⅳ
当然,哲学家并不是唯一相信归纳和“归纳过程”存在的人。我曾经说过,几乎所有人都这样,包括许多心理学家——特别是那些对学习理论感兴趣的心理学家——以及不少的物理学...
18
Ⅴ
说到学习理论,毫无疑问我们可以、也确实正在从经验中学习。其实我甚至打算说,我和休谟以及其他经典经验论者的观点一样——所有的学习都是从经验中学习。 但是,至于“所...
19
Ⅵ
归纳主义者将知识(主观主义意义上的“知识”)解释为期望的组合,我也是如此。但归纳主义者进而将期望解释为对观察的记忆,记忆的纽带为联想[association],...
20
Ⅶ
我在这里陈述的观点,与联想理论和条件反射这两种理论判然有别(见下文第9节)。第一种理论假定,我们被“赋予”了一些简单的联想条件或“数据”。但就算我们忽略复杂的刺...
21
Ⅷ
归纳主义者的错误在于,他们未能认识到通过试错进行学习和通过死记硬背进行学习二者之间的差别,并进而得出这样的假定,即我们能通过习惯的形成来增加我们的知识。但他们的...
22
Ⅸ
经典经验论观点——即认为经验得自重复观察的学习过程的观点——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偏见体系,它总是抵制批判性检查,也常常憎恨批判性检查。这个偏见体系流传甚广,已经成为...
23
Ⅹ
我认为,许多生物学家的归纳主义传统可以回溯至培根、波义耳[Boyle]、列文虎克[Leeuwenhoek]以及早期的皇家学会。在这个传统背后隐藏着一种哲学,它相...
24
Ⅺ
如果不提出些建议来弥补空缺的话,对归纳风格进行的批判就不能说是完备的。科学家当然有权利去发表他认为合适的结果。而我作为一位逻辑科学研究者,也应该有权利提出一种普...
25
Ⅻ
我已经论述了一些理由,它们即便不大可能使归纳主义者们相信归纳过程是不存在的,但至少能表明,对于种种事实还存在着另外的解释,如果他们忽略了,就得自担风险;而即便有...
26
ⅩⅢ
通过重复进行归纳的方法意欲给出证明的标准。(另一方面,试错法——从错误中学习的方法——则是纯粹批判性的、选择性的。坚持这样的方法,我们就不可能变成辩护主义者或归...
27
4 包含四个归纳问题的问题族
我认为,上文第2节给出的关于休谟的归纳问题的表述是极为重要的。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有其他的表述方式,能更好地表现它的不同方面,我们可以将之视为讨论此问题的不同...
28
Ⅰ
自康德以来,伯特兰·罗素是首位认识到休谟归纳问题之力量的哲学家。康德明确地意识到,如果休谟是正确的,全称性质的知识——他因而认为包括科学知识——都无法存在;但是...
29
Ⅱ
因此罗素的挑战已得到了解决,我们已对归纳问题的第一状态处理完毕。 我们问题的第二状态可以称之为“理性信仰问题”。在我看来,它没有第一问题那么基础,也没有那么吸引...
30
Ⅲ
在我看来,归纳问题的第三状态甚至还没有第二状态那么基础。第一状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践方法的问题——如何区分好的和坏的理论?第二状态则没那么重要,但仍有其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