Ⅺ
2025年09月26日
Ⅺ
如果不提出些建议来弥补空缺的话,对归纳风格进行的批判就不能说是完备的。科学家当然有权利去发表他认为合适的结果。而我作为一位逻辑科学研究者,也应该有权利提出一种普遍适用的行文结构以供讨论;我强烈建议科学家们采纳它,除非大家有好的理由偏离之。根据我的观点,一份标准的实验报告其结构应为下述:
(1)明确地表述问题——或者,如果问题可以被假定是众所周知的话,明确地指出它的来源和参考文献。作者应当说明他是否接受先前的科学家们所勾画出的问题情境,或者他是否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这也将使作者自己(也使其他人)能有机会明了总是不断变化的问题情境。
(2)详尽地探究与此问题有关的假说(以及与假说有关的实验,指明这些实验能在何种程度上有助于对假说进行评估)。
(3)就作者打算提出、讨论或从实验上进行检验的(种种)假说进行具体陈述。
(4)对实验及其结果进行描述。
(5)评价:问题情境是否有所改变,如果是,状况如何。
(6)据此工作报告提出今后工作的建议。
如果人们愿意采纳我关于科学过程的观点的话,上述要点就是非常显然的。然而,还是没几位学者采用此类“风格”:归纳主义传统太强大了。
但是,不同科学领域中的论文都应说明其在问题情境中的位置,这样的要求日益紧迫。发表的文献数量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而与此同时,相邻领域工作者之间的个人联系却在不断减少,这已经导致了科学的碎片化,对此尤为重要的就是强调理论及理论问题的意义。因为理论构建起了科学世界的坐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