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证还是认证?

29 验证还是认证?

在上一节中我作出了下述猜测:验证度不满足概率计算;同时我也简要地给出了自己的理由。

这个猜测便是我们当前整个问题的所在;为了避免混乱的术语妨碍此问题的解决,我引入了“验证度”的概念,并强烈敦促人们应当仅限于在满足概率计算(特别是“内容规则”,对应于我所谓的概率计算中的“单调公理”)的情形中使用“概率”这个术语。

但糟糕的是还存在着另一种术语混淆所带来的危险。以前(确切地说,《逻辑》成为长条校样之前)我不用术语“验证度”[degree of corroboration],我使用的是“确证度”[degree of confirmation]。而我使用后者的理由和前者完全相同:为了避免术语“概率”。因此现在我应当明确告诉读者们,我为何在使用确证度这个术语撰写了至少六本书之后却决定改变它。

这个故事很简单。以前我使用“确证度”这个名称,因为卡尔纳普在其“可检验性和意义”一文中将我的术语“Grad der Bewährung”或“Bewährungsgrad”——我基于前文所述理由在《探究》中引入了它们以避免使用“概率”——就翻译成了“确证度”。[7]我认为名称无关紧要,因此没什么理由不接受卡尔纳普的翻译,虽然我并不特别喜欢它。这个术语很快就为人们熟知。当然,卡尔纳普最初使用它是为了指称我本打算指称的东西:理论已然经受检验的程度。(卡尔纳普甚至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也仍然说“对可确证性或可检验性的需求”,并提及了“可检验性和意义”;“可确证性”和“可检验性”都是我在《探究》中所用的术语的翻译,例如可参见第83节标题。)但许多人很快就在一种不同的新意义上使用这个术语,这是因为卡尔纳普不假思索地在其著作《概率的逻辑基础》第一句话中作出了如下假定:假说的“确证度”满足概率计算规则。

这场“术语大变动”的参与者们没有一个人提到我曾经详细驳斥过这个假定,而且也没有一个人回复过我的论证。显然我的这些论证已被人遗忘。

我发觉这种情形真是让人左右为难,后来我发表了一篇论文(标题是“确证度”[Degree of Confirmation]),给出了我现在建议称为“验证度”概念的定义,而在此文的一个脚注中我就提及了这场变动。在此脚注中我委婉地对卡尔纳普的说法提出了抗议——正是这种说法导致了人们“普遍认可”确证度满足概率计算规则。

我的论文得到了J·开米尼[J.Kemeny]的回复(他也在“概率”的意义上使用“确证度”),其文章载于《符号逻辑学杂志》[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他在回复中说:“应当指出,是波普尔首先使用了术语‘确证度’——那是20年前了,但糟糕的是最近几年来人们普遍在一个与波普尔本意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它。但波普尔看来没有认识到这个新用法一直都有着不同的意义。”[8]

正是开米尼的这个评注意见促使我放弃术语“确证度”。因为我实在不愿再将这个名称视为自己观点的代表。

但当我听到说我“看来没有认识到这个新用法一直都有着不同的意义”时,我还是小小地吃了一惊——我正是在注意到了这个明显的事实之后写出那个脚注的。而且最近使用这个术语的人看来都没有意识到要去考虑如下可能:某一假说已被检验的程度可能不满足概率计算;他们也没有意识到我很早以前就论述过的那些事实,没有意识到我的论证还没有得到过任何回应。

但鉴于我已经选择了一个新名称,我认为最好还是不要再去理会那个被我抛弃的旧术语的历史了。现在唯一重要的就是希望人们不要再将它们混淆到一起。

至于“确证度”——在人们将之视为概率的那个新近意义上而言——我禁不住觉得这个术语完全是多余的。为什么还要死抱着“概率”不放呢?何况它还产生出相当大的混乱。要明白概率和“确证度”(在其新近意义上)带不来任何期望的结果。它们赋予所有全称定律——无论是已经被反驳的还是得到了良好验证的——同样的零概率值或零确证度(参照《逻辑》第80节)。而且它还产生了另一个诸如此类无法解决的困难,卡尔纳普后来就发现了它。

顺带指出,我比较喜欢“验证度”这个名称而非“确证度”。因为confirmation[确证]这个术语往往暗示着某种错误的观念,它包含着词根firm[稳定牢固],这就暗示着有某种过程能使假说的程度变得更为稳定,甚至是暗示着有某种过程能使假说的程度变得完全固定。[9]换言之,“确证”这个术语令人强烈地联想到证实主义。因此我很高兴能将它奉送给证实主义者们和归纳的信徒们。

如果在下一个20年左右的过程中“验证度”也将变成概率,[10]那么我会建议我的学生们(如果有的话)在另一个十年左右的时间中再做改变,用“假说的等级”之类更简单的名称代替“验证度”,并用“通过检验来评定等级”代替“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