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归纳进行学习是收益递减的

11 通过归纳进行学习是收益递减的

与上节观点紧密相关的是客观诠释和主观诠释之间的另一个差别,如下所述。

客观主义理论家猜想,如果保持条件b的恒定性,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非常稳定的r。在这个情形中他会去考虑是否能有一个极大样本,因为伯努利认为,极大样本极有可能是代表性的,也就是说,它呈现出的频率非常接近于我们估算出的r。

另一方面,主观主义理论家考虑的是不断变化的b,因此也是不断变化的r。他认为,根据统计经验的积累,实际上我们得到的是一个越来越稳定的r;另外他还试图将客观主义的r和他这个越来越稳定的r等同起来。

主观主义的这种观点带来的是各种理论困难,我们将在这里择一讨论。

根据主观主义者的观点,r的变化精确地反映了我们从经验中学习的途径。r日趋稳定这个事实,正反映了学习的增进使我们的理性信仰稳定化。

稳定化这个事实本身无疑是存在的:根据简单归纳规则,r近似等于m/n,其中n是总体相关观察数量,而m是包含了a所表述的(或a所支持的)那种特性的观察数量;在这里a也是我们考虑的假说,而b是证据,我们依据它来得到统计结果m/n;于是我们有

p(a,b)=r≈m/n.

如果n的数量极大,那么任何新的特殊观察结果都不会对r有什么影响。因为如果n非常大,那么(m+1)/(n+1)或m/(n+1)都几乎等同于m/n。

这个简单事实表明,当我们的经验得到了积累,而n增大时,r必定变得相对稳定。

但这个事实也有不利的一面。它表明主观学习理论赋予过去的经验以无上权威。而经过一生的学习之后,我们就不可能再学到更多的东西了:过去经验的权威性使反思变得根本不可能。换言之,我们年纪越大,就会变得越迟钝、越了无生气,为过去拖垮。而科学也准是一样。

哪怕上面的描述是真的,哪怕它们真的会在心理学和历史层面上发生(尽管它们在某些个人身上真会发生,但它们显然不符合科学史的发展事实),它们显然也是一种怪异的、不能令人满意的学习理论。它是一种收益递减理论。

对我这番致命攻击,有个像是非常明显的回应。他们会说,我们信念不断增进的稳定性,本身就是我们的信念越来越得到经验确立的结果。它们正变得越来越可靠。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持续进步,那么我们就会越来越接近某个终结的状态,这一点是无可奈何的。

而我的反驳则是这样。通过这种途径肯定无法得到什么实际上的终极,而批判性论证也从未暗示过什么终极。如果学习意味着改变概率值r,而如果这些改变是进步性的,那么就必定存在某种像“真的”概率值那样的东西,就必定存在着我们可以根据归纳值逐步接近的真的r值。主观主义的护教士们在回应我时,心里所想的实际是这些东西:如果非常频繁地投掷这粒骰子,所得的主观概率就会最终逐步逼近真的概率值。

但是,真的概率值如果不是客观值,不是客观主义者所思考的那个值,那又会怎样呢?主观理论的主要目的之一难道不就是要替换这个“真的”或“客观的”值吗?而这样做不正是因为它认为客观概率理论的基本性质不合它的心意吗?

主观主义试图求助于某种“真的”或“客观的”概率值,但它这样做无异于自杀:这只能暴露出自己的弱点和缺陷。[7]

但这些论述还未能真正回答关于收益递减的论证。正如我指出的,收益递减是经验积累的简单算术结果——无论这个积累过程能否成功地逐步接近某种“真的”值。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相信为了得到更好的逼近,学习就必定会变得越来越迟钝、越来越了无生气。实际上我们都明白,这二者在根本上相互独立。(请回忆“红或蓝”游戏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