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现实需要
目前我们的国情比过去有了极大的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现在,国情不可与过去同日而语。一些自然资源的短缺比过去30年前更为严重,人多地少更为明显。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相当水平,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达到惊人的程度:仅对国民经济影响极大的钢、铜、铝、铅、锌等重要矿产资源就消耗惊人,进口铁矿石为世界首位,3亿多吨,被迫接受国际大幅涨价要求;进口木材产品曾被国际某些媒体称为“世界森林黑洞”;石油的进口数量和速度令人担忧,全部开采完自有资源不用10年;因城市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土地资源、水资源日益短缺.由此,引起的钢材等金属材料、木材、油气、煤炭、土地大幅度涨价,直接推高了消费物价指数CPI的上升,间接推高了农、渔、轻工等产品的涨价,加剧了通胀。
从我国现在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看,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我国经济已开始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即市场由短缺向过剩转变,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缓慢,工业生产的惯性所致,近20年的“买方市场”经济,展现出一个明显的特征,即第二产业中的绝大多数,都存在明显的产能和产品过剩。各种家电、建筑产品,无论是普通制造业还是高端制造业产能和产品,及上游产业煤炭、钢材、水泥等的生产能力和产品都过剩起来。就是曾经严重不足的基础设施,也大大缓解,需求下降。所有这些产业的生产能力相对于国内市场,都显得过剩。
特别是我国一些产业,如严重过剩的家电产业,传统的纺织品和服装产业,在生产过剩中维持现状,很多无法正常生存下去,转移海外生产是最佳选择。我国的建筑业,更是需要走出国门,才能消化过剩的产能,继续快速发展。这些积累的工业生产能力和产品现在严重过剩,非常需要转移生产能力到境外去。同时,相当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好处于这类需求增长的旺盛时期。
我国的矿业、农业、牧业、林业、渔业,由于资源短缺,都显示出只有走出国门,才有可能持续发展。
现在,我国早已不是产能和资本短缺的时候,除了各产业的产能过剩外,其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都显示出较多的“过剩”,投资国内的空间狭小和利润率不合算,非常需要“走出去”,很多产能和资本,已经自发地出去了,如企业自动在境外找市场,而不是政府鼓励和督促了。个人在境外投资房地产、金融产品,已经不是新鲜事。至于国家,庞大的外汇储备,国有企业的过剩产能和资本,也要在境外找出路,寻找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同样,境外国外非常需要我们的这些过剩产能和资本,纷纷来我国招商引资,我国已经兴办了八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来的国家和外企一次比一次多。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庞大且过剩的劳动力资源,无论是普通劳动力还是高级劳动力,都显示出国内市场的狭小难以满足其就业空间了。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供给却日益庞大而需求相对不足,货币和外汇资本资源日益增加却没有相应好的投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