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失、挑战和舆论压力

(二)损失、挑战和舆论压力

上面所述五个案例是明显的损失,在世界各地我们投资的各行业,多少不等都遭受到一定损失,有些是极为深重的。如我国对北非利比亚的投资,从各方面报道来看,不仅仅是经济损失,可能再进入也很难了,粗略估计有200亿美元损失。[8]我国在缅甸的投资项目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有搁浅危险。如具有战略意义的中国缅甸油气管道和中国缅甸公路建设,密松水电站和莱比糖铜矿项目,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损失不小。[9]

“中国政府正帮助其移民在加拿大大肆购买农地,并将在这些农地上所生产的农作物运回中国。”法新社这样渲染“中国海外威胁”。报道说,中国地少人多,农产品满足不了人口需求,因此竭力在海外购买农地。报道以“加拿大谷仓”萨斯喀彻温省为例渲染说,那里拥有加拿大农地总量的45%,由于中国投资客的加入,去年农地价格上涨10%,近3年则上涨45%。[10]

其他如实报道中国“走出去”突出问题的越来越多,如“中国资本‘走出去’遭遇暗礁”[11]

英国《金融时报》明确指出,我国海外投资防范政治风险缺少经验[12]

来自德国的报道称,中方项目受审数量连年“夺冠”,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统计的数据显示,2013年,该机构审查了21个来自中国企业或个人的投资申请方案。这大约占该委员会一年内97桩审查案例的1/5。2013年,中国对美投资案例遭遇审查的数量连续两年位居第一。中国企业有“被欺骗的危险”,“中美投资协议的难点和问题很多”[13]

国内报道,原本打算定增收购境外油气田资产的天成控股宣布终止收购,原因是前景不明朗。[14]。有研究国际战略的专家称,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目前有十大认识误区,应该谨慎运用提法和理解真正的内涵。[15]

这些报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目前我们正在热火朝天的“走出去”战略的某些问题,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些问题。

印度是我国在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投资的重要竞争对手。印度与非洲的贸易量仅排我国之后居第四位,但双方经贸发展势头十分迅猛,2005年至2011年间,非洲对印度的年化出口增长率高达41.8%,而对中国为28%。2014年11月初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印度经济峰会上,来自印度和非洲的领导者和工业界人士定下一份宏伟蓝图:在2013年的双边贸易额在700亿美元的基础上, 要在2020年前实现双边贸易额5000亿美元的目标。按照印度和非洲最近几年双边贸易的增长速度计算,到2020年前达到5000亿美元的目标也还是有可能的。不仅仅是贸易,还有投资,印度有近水楼台的便利,这无疑对中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