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会变量

(三)社会变量

1. 城市进程—过快、混乱、犯罪危险和失控局面。

2. 某些宗教运动—狂热,威胁外国人。

3. 社会腐败—影响经济或社会稳定。

4. 种族冲突—困扰社会的民族冲突。[3]

对外投资贯穿于企业国际化全部进程中,本书借鉴阿德勒等人的研究,将国际化分为国内阶段、尝试阶段、多国阶段、跨国阶段和全球阶段,每个阶段的行为、特点和风险具有不同特征,见表9.1。

表9.1 国际化经营五阶段的特征分析

I,企业国际化的国内阶段以母国中心,经营重点在国内,为国内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主要竞争对手和优势都在国内,尝试多元化经营以降低成本,重视国内产品研发而非开辟海外市场。对国外市场无打算,产品与服务缺乏国际竞争。

II,企业国际化的尝试阶段业务重点或主要市场仍在国内,但开始注意海外发展机会。主要是出口产品与服务,缺乏必要资源及国际经验,国际业务数量有限。海外经营方式是将本国经营模式移植至海外。产品独特,但不根据国外习惯进行调整,国际化业务增加,外部市场差异日趋明显。

III,企业国际化的多国阶段,企业在海外业务量增大,投资形式开始多样化。在海外布点,战略导向从母国为中心转向以东道国为中心。企业意识到海外市场有差异性,开始根据不同国家的市场特征制定相应的市场营销组合战略,国际业务不断扩张,海外经营业务数量也在增多。企业应考虑产品与服务的市场多样和海外业务单位的管理多样化,发挥海外业务单位的创造性。

IV,企业国际化的跨国阶段,业务更多在海外发展,采取区域中心的管理架构,在各个海外市场面临众多当地或他国的竞争对手。重点由市场营销转到产品和价格,尽可能标准化产品与服务,转移生产基地,降低生产成本,建立合资或独资公司成为实现国际战略目标的主要方式。企业应主要考虑产品与服务标准化和价格竞争力,差异性对公司的重要性降低,差异管理纳入日常运作。

V,企业国际化的全球阶段,公司经营由“地区中心”转向“全球中心”,目标是占领全球市场和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获得竞争优势和利润,基本战略取向是以全球为中心,战略思维为“全球思考,地区行动”。国际化经营风险和管理意识已经深入到企业的各方面和各层管理。

下面是中国石油企业在2011年对海外主要国家风险等级的划分,可参考:

极高风险国家:

阿富汗、伊拉克、苏丹、南苏丹、叙利亚、利比亚、也门。

高风险Ⅰ级国家: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缅甸、尼日利亚、尼日尔、乍得、阿尔及利亚、刚果(布)、刚果(金)。

高风险Ⅱ级国家:印度尼西亚、印度、伊朗、埃塞俄比亚。

高风险Ⅲ级国家:厄瓜多尔、墨西哥、泰国、缅甸、沙特阿拉伯、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马达加斯加、安哥拉、埃及、阿曼、利比里亚。

中等风险国家:秘鲁、古巴、哥斯达黎加、越南、蒙古国、马来西亚、阿塞拜疆、毛里塔尼亚、突尼斯、肯尼亚、乌干达、莫桑比克、巴林、加纳。

低风险国家: 美国、加拿大、新加坡、俄罗斯、阿联酋、赤道几内亚、卡塔尔、坦桑尼亚、科威特、加蓬。

上面风险等级划分,是依据当时的政治经济等情况进行的,现在不少情况发生变化,仅作为参考。针对地缘政治和安全风险,中国石油本着先保障人身安全,再保障财产安全的原则,以预防为主,分别对不同国家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