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视角的国际分工理论与对外投资
按照研究视角的不同,综合各学术流派,国际分工可有以下五个方面,各方面都有一定道理,对我们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对外投资均有所启示。
1.世界体系视角的国际分工理论
这是指在分析国际分工格局时,把世界生产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考察,旨在发现这一体系结构的变化规律。世界体系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伊曼纽尔提出,以世界体系为分析单位、以核心—半外围—外围为基本结构的“世界体系” 理论。他认为的世界体系有三级结构:最上层是主要生产高利润、高技术、高工资的多样产品的中心国,最下层是主要生产低利润、低技术、低工资且种类不多产品的外围国,介于其间的则是相对于中心处于外围位置,相对于外围和中心,半外围国家兼具被剥削与剥削者角色。各国在世界体系内的位置会有所变动,核心可能下降为半外围,外围可能上升为半外围,半外围可能上升为核心。[2]这个理论虽然出于维护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但是,指出了一个事实,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是由自己的努力来决定的,我国曾经是外围或边缘,但是,通过改善国际分工,可以上升为半外围,也可以上升为核心。
2.市场视角的国际分工理论
这是分析国际分工的逻辑起点,该理论认为,由于存在跨越国界的“自由市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绝对成本差异、比较成本差异、资源禀赋差异、要素禀赋差异带来的分工好处,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得以实现。此理论把自由市场也就是可跨国界的国际市场,作为分工发挥作用的基点,重视市场对分工的 作用。
3.国家视角的国际分工理论
“国家视角” 即是指分析国际分工时,核心概念是“国家利益”,基本内容是如何利用国家主权影响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程度以及策略。李斯特(1789—1846年)是这一流派的重要代表,以保护国家利益来进行国际贸易和分工。
4.企业视角的国际分工理论
该理论强调“企业内分工”、“企业机制”对国际分工的影响。邓宁分析了跨国企业的三种优势对参与国际分工的影响,三种优势分别是:所有权特定优势、企业内部化激励优势、区位特定优势,都是从企业角度来分析的。这表明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5.个人分工视角的国际分工理论
不少学者对古典经济学进行了创新,认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的个人” 替代了“纯消费者和纯生产者”。这种替代在他们的分工理论中贯彻始终,国际分工实际是以个人视角的分工。这里强调了个人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如个人技术、偏好、个人决策、个人的福利等因素,都在新的国际分工中有一定意义。
下面为对以上五个理论范式的借鉴与启示的论述。近代的国际分工,让世界经济迎来了1800年以后一直至今的长期稳定增长。英国、美国、日本等国都借助国际分工实现了惊人的崛起。2016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6周年,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到2020年,使14亿以上人口进入小康社会和工业化社会,这将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经济崛起和社会转型。要实现这一伟大的崛起和转型,需要准确把握新国际分工的规律和趋势,在参与新国际分工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3]“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4],我们对外投资的出发点,就是如何选择并参与国际分工,以上五种视角的国际分工,都可以从不同方面影响我们的对外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