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发展需要
从长远看,我国现在不具备优势和条件的产业,如第二产业中的汽车制造业、造船业、钢铁业等,由于规模庞大,竞争能力日益上升,未来都有可能和应该“走出去”。
从未来看,我国的第三产业,广义的服务业,具有世界最大的输出潜能。我国的运输服务业(铁路、民航、海运、公路、管道运输),在出口产品的同时,附带提供增值服务。我国的金融服务、电信服务、卫星服务、商贸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家政服务、科技服务(特别是服务外包)、教育培训服务、旅游服务、影视娱乐、新闻广播和出版服务等等,都已经显示出到境外服务的态势。
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产业,五千年文明史,沉积了无数的文物、艺术品、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取之不尽的中国非物质和部分物质财富,可以说是“无价之宝”。如中国的哲学、文学、军事学、医学等;传统文化艺术,如书法、绘画、美术制作等等;各地方和各民族的戏剧和其他文艺表演,如戏剧及腔调上百种;武术、马戏、魔术、杂技、木偶戏、皮影等;传统工艺雕塑、纺织、剪纸等;各民族自己的舞蹈、音乐及独特的风俗习惯等。
以上中国文化,也是世界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走出去”不仅是本身的要求,也是世界人民的需要。
另一方面,我们的一些产业,必须到国际市场中去,参与国际竞争,才能更快更好地成长,增强国际竞争力。
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我国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更为严峻的挑战,多种问题和矛盾同时交织在一起:自然资源短缺、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资源丰富,生产能力过剩,经济增速下降等等。特别是人口多这个最大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人要生存和发展,还要富裕,需要的资源会更多,而供应有限;我国货物贸易巨额顺差而服务贸易大量逆差,劳动力资源特别丰富,但服务出口贸易却特别落后。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照WTO宗旨,我们只有通过合理的国际分工与贸易,大力对外投资,将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结合起来,综合配置利用才是出路。 下一步,应该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把我们的产品、资本、企业、劳务和人员尽可能的“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过去30年,我们重点强调和实施了“引进来”,对别国开放和准入,今后应重点转向如何“走出去”,要求别国对我国开放和准入。
“走出去”应重点在四个方面:
一是资本大量“走出去”。通过各种形式,投资于我国资源短缺的油气资源、铁矿等金属资源、农林牧渔资源开发,取得尽可能多的债权、控制权和话语权,改变我国利用外资多而对外投资不足形成的被动国际分工局面。
二是企业大量“走出去”。在国内已经走过了资源驱动、投资驱动阶段而未有进入创新发展阶段的产业,应该转移到国外延长产业链,特别是到劳动力便宜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去。
三是劳务大量“走出去”。劳动力生产要素跨国流动是目前国际分工的必然要求。我们服务贸易严重落后,却不能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 GATS)所列12大类145种服务,只要东道国承诺开放的服务领域和项目,我们都可以商业存在形式在境外对外投资,提供服务。我国占有世界人口的近1/4,有近亿的过剩劳动力,但年对外劳务输出人员仅50多万人次,不及全世界对外劳务输出7900万的1%。
四是人员大量“走出去”。与商业存在和自然流动紧密相连,人员“走出去”的准入条件严格,问题更多。但客观事实表明,一些国家还是非常需要我国的公民到它们国家,“海水不干,偷渡不断”,说明这个客观需要,一部分有能力的公民移居海外和在海外寻找工作,从长远看,这是中华民族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一条出路。
以上四个方面的“走出去”,必须附带着我国优秀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主义价值观的“走出去”,只有软、硬结合,才能全面增强对外投资实力。
“走出去”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其中必经艰难而曲折的道路,但是我们回顾一下相关历史,无论什么大的事业开头都是很难的,最后都成功了。当年曾经担忧加入WTO和“走出去”面临巨大困难和挑战,事实已经证明,困难和挫折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和对外投资大国,成就辉煌,世界瞩目。我国继续奋进,必然成为世界投资强国、世界债权大国。
【注释】
[1]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2]王建邦:《浅论国际贸易学科的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国际经贸探索》(双月刊)2006年 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7年第3期第1篇。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55页;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58页。
[4]王建邦参加上海大学承办的纪念世界多边贸易体制60年研讨会,撰文《多边贸易体制60年与我国对外开放30年》。
[5]王建邦、王慧婷:《“经济地理”大发现与中国农民“走出去”》,《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6]薛荣久:《马拉喀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世界贸易组织(WTO)教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5页。
[7]王建邦、王慧婷:《“经济地理”大发现与中国农民“走出去”》,《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哲 社版)2005年第3期。
[8]赵有田:《理论创新的新篇章—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理论》,《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9]张书林:《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架构》,《特区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3期,第4-70页。
[10]阮宗泽:《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理论探讨》,《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4期第28-33页。
[11]姚志彬:《低碳经济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必由之路》,《民主与科学》,2009年第4期,第38-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