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新发展

(四)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新发展

最近40年来,对外投资理论的创新发展很多,多数没有成熟,下面仅介绍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方面。[26]

1.投资发展周期论

1981年,邓宁针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缺乏动态分析这一严重缺陷,通过引入宏观经济变量和时间因素,提出了以企业国际化为线索的投资发展阶段理论(the Theory of Investment—Development Cycle) ,动态地分析了一国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水平与其所处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有着必然的联系。这样,在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动态演进的基础上,以一国人均GNP为标准,将一国经济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后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刚好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形成、发展、成熟的三个时期,因此该理论可以用来衡量发展中国家对外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所处的阶段,并且可以为之制定发展框架。该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对于外国技术的引进并非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加以创新,并且通过这种创新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因而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比较优势的来源,以及利用此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可能性,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走出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该理论由英国学者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在1990年发表的论文《技术积累与第三世界跨国公司》中共同提出。该理论从技术进步和技术积累的角度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经济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加剧增长的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解释。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特征和地理特征受其国内产业结构和内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在产业分布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然后是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横向一体化生产活动。从地理特征上看,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的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遵循以下的发展顺序:首先是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充分利用种族联系;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累,种族因素的重要性下降,逐步从周边国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直接投资;最后,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开始从事高科技领域的生产和开发活动,同时,为获取更先进的复杂制造业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是以地域扩展为基础,以技术累积为内在动力。随着技术积累固有的能量的扩展,对外直接投资逐步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依赖型发展,而且对外投资的产业也逐步升级,其构成与地区分布的变化密切相关。[27]该理论由于比较全面地解释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象。也更好地解释了中国对外投资的实际,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利用了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地理相近和华人华侨多的特点,同时反映技术与产业升级后的投资趋势。

3.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至90年代,该理论认为任何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都是由直接投资诱发要素和间接投资诱发要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直接投资诱发要素,主要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和管理等在内的投资国和东道国拥有的生产要素,它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诱发要素,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由直接投资诱发要素作用的结果。间接投资诱发要素,主要是指直接投资诱发要素以外的非要素因素,包括投资国政府诱发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比如鼓励“走出去”的政策法规、政治稳定性以及与东道国的合作关系等等。东道国诱发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比如水、电、交通、通信设施、劳动力成本等投资硬环境,以及贸易壁垒、吸引外资政策、法律法规和国民教育状况等投资软环境;世界性诱发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比如经济区域化与全球化发展,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战争等不可抗力的影响等等。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很大程度上是间接投资诱发要素起作用的结果。[28]该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间接投资诱发要素,并肯定了其重要作用。由于发展中国家企业在直接诱发投资要素方面的弱势,其对外投资活动更多是由于间接投资诱发要素的作用。该理论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找到了新的支持。我们国家目前“走出去”政策,正好符合这个间接投资诱发因素,此理论适合我国一些企业对外投资。见表2-2。

表2-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来源比较

资料来源:拉奥,《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1983;载于刘春阳:《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向与策略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