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和孔子学院…

(六)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和孔子学院…

早在几百年前,我国居民就为生存和发展出走国门,形成了大量的海外华人华侨。据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报告(《华侨华人分布状况和发展趋势》,2011年),全球的华人华侨数量超过5000万(多数文献中是3000多万,个别有说6000万),海外华人、侨胞、留学生,遍布世界。分布最多的是东南亚,其次是欧美、大洋洲,再次是其他地区。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融入国际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移居海外的中国人必然越来越多。我国出国的留学生数量为世界第一,这即是服务进口的消费力,也是潜在对外投资的人力资源大军。

华侨华人是中国软实力的传播者,华人社团、华人媒体和华人学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三宝”。华侨华人对祖国的认同和支持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捍卫祖国形象和尊严的重要力量,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友好使者。华侨华人是中国海外利益的承载者和开拓者,也是中国软实力的传播者。[16]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中国人在海外寻求商业机会铺平了道路。1978年以来,有近200万的中国人移民到了海外。每年有3万至4万人到达美国,每年到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数也有这么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有这么多的中国人移民海外。[17]

华侨华人在推动中国软实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是我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华侨华人在融入居住国主流社会的过程中,不仅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逐渐为其所接受,社会地位也不断得到提高。在东南亚、欧洲、北美洲、澳洲、非洲许多国家的政坛和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都可以看见华人越来越活跃的身影。

广大海外华侨华人是增进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影响力的积极传播弘扬者和促成中外文明交流沟通的重要桥梁。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品质、民族美德等,也被移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充分认同和继承。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国形象的重要表达者与传播塑造者,是一支国家统一的重要促进和维护力量。也是向世界解释和宣传中国,发展中外国际民间友好事业,促进国际理解的最好的民间大使。还是世界先进文化、思想观念、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及全球化视野的重要传递者。海外华侨华人还是促进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建言、诤言提供者和重要推动主体,许多海外华人智囊团、各种海外华文报刊、华语电视、广播、华文新闻网站,如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新加坡联合早报、香港凤凰卫视、南华早报等在内的各类智库机构、媒体,或通过直接的交流沟通,或通过发表文章、开辟有关中国的新闻专栏、时事评论等方式,在国际上形成了反独促统的强大声势和压力。[18]

海外华人华侨,还是我国南海诸岛的开辟者和见证者,他们在我国南海周边国家生存发展,有力地证明了南海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表面上看,南海周边的越南、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文莱离南海距离很近,可是,从大陆架看,我国的广东、海南和台湾省及其岛屿的大陆架,自然深入到南海的东、西、南部,直到曾母暗沙。

我国人最早移居海外数量最多的是在东南亚各国。在我国南海的周边,居住着我国2/3的华人华侨,而南海南边国家几乎没有侨民到我国东南沿海。南海为何只能属于中国,有铁的事实根据。在我国先民移居海外时,首先到达的是这里。我国南海,外国人称“南中国海”,据我国官方和民间历史记载,部分国外文献,及很多考古物件证明,是我国的海疆领土,不容置疑。自东汉以来,我国居民对南海的认识不断加深,先民们的足迹踏上所有能够达到的地方,可以说在明清以前,我国南海东、西、南的国家或政府,受其能力限制,他们只能在其现在领土的附近有所活动,远没有意识和能力到达我国南海的任何一个领域,其活动范围,甚至没有离开他们海岸50海里之外。南海的东沙、中沙、西沙、南沙群岛逐渐成为我国居民和政府实际控制区域。

早在公元前200多年前的汉代,中国人民已经开始了在南海的航行和生产活动,首先发现了南海诸岛。宋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从宋代到清代,南海诸岛逐渐成为我国的疆域。至宋代,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不仅成为中国人民经常性活动的区域,而且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更成为中国水师巡防的重要海域。元代时中国人民在南海活动区域由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向南沙群岛延展,已经开始将南海诸岛区分为四个岛群。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范围涵盖了整个南海。至清代,中国人民涉足南海的人数日益增多,活动范围逐步得到稳固。1933年6月,民国政府内政部将南海诸岛明确区分为4个部分,列出了南海诸岛132个岛、礁、滩、洲的地名。1935年4月,出版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图》,详细地绘制了南海诸岛,并将南海最南端标绘在大约北纬4°的曾母滩。1947年4月,国民政府再次明确我国南海最南点为北纬4°的曾母暗沙。

与中国人民在南海活动范围逐步发展形成明显对照的是,在汉、唐、宋、元,乃至明、清时期,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南海周边国家对南海诸岛几乎一无所知,既没有其先民在南海活动的历史依据,也没有其先民发现命名南海诸岛的确凿证据。在这一过程中,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中国在南海的主权、管辖权提出过挑战。如上所述,以我国东南亚华人华侨的足迹历史证明,南海、东海的海疆属于我国是确定无疑的,主权归属非常明确。我国在南海的地位及东南亚华人华侨优势,是我们“走出去”首先要考虑利用的因素。

美国华人及其团体是新时期中美关系之间的一股重要的非政府力量,为中美关系稳定发展不断贡献力量。华人学校担负着华人根的延续重担,美国华侨华人发展出发点已经站在高科技的舞台上,结合中华文化传统精髓,宣传中国饮食、中医、音乐和戏曲、武术、服装及各种习俗,在美洲土地上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能为中国软实力的形成与发展做出贡献。[19]我国在美国的这个独特优势,美国在我国没有,是中美经贸与政治战略关系发展不可忽视的重大因素,在“走出去”中,我们必须重视和利用好这个优势。

表3-1 美国华人人口:数字、性别比率、土生比率和居住的加州的比率

(续表)

资料来源:美国人口统计1970-2000年。转引自[美]周敏:《美国华裔人口发展趋势和多元化》,…高伟浓、万晓宏译,《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3期第18页。

欧洲地区是我国华人华侨及留学生的重要地区。目前约有60万潮州人生活在欧洲大陆。初到欧洲时,潮州人赤手空拳,白手起家。就这样在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夹缝中求生存,直至取得今天的发展。华裔顺畅地融入当地社会,旅欧潮商活跃法国政坛。[20]其他省区在欧洲大约有近百万人。其中浙江人、广东人、福建人居多。

在澳洲,中国人已经达到近32万,成为仅次于英格兰人和新西兰人的第三大移民群体。[21]以上这些数字,还不包括我国港澳台同胞在国外的人数。

总之,我国人已经遍布世界各地,这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不可少得的宝贵资源。

来自国家汉办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476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目前,仍有70多个国家200多所大学正在积极申办孔子学院,包括一些世界一流大学。《孔子学院章程》明确规定,孔子学院作为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其宗旨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

孔子学院在全世界的传播和普及对中国软实力产生巨大的影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特别是汉语的教学和传播,无论是在欧美国家还是亚非拉国家,都树立了中国的伟大和良好形象。孔子学院除了开展汉语教学,中国京剧、中华武术、中华医学、中国艺术、中华烹饪等也是孔子学院的教学内容。这些有着浓厚中华文化气息的文化符号极大地引起了外国民众的兴趣和吸引力,从而使中国的文化吸引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随着中国“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世界各国对汉语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将从对外汉语教师供给、教材及其辅助教学用品等方面形成对外汉语教育产业。对比英语教学产业,它占领了全世界多少教育和文化市场?我们的汉语教学也必将如英语教学一样,高速发展,推动我国的文化产业走出国门。

中华文化目前在世界上还算不上是强势文化,我们没有形成像美国好莱坞大片、日本漫画、韩国电视剧一样全世界著名的文化符号。为此,我们必须重视文化建设及其“走出去”,比如,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效果需要科学的、系统的评估体系和指导方式,需要做各方面的艰苦工作,如何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产生良好的效果,如何与对象国政府互动,以取得和谐沟通和文化融合的效果是今后的任务。[22]

作为世界上少有的中华文化,在经济走上世界的同时,文化也必然会跟随或先前走上世界。对外投资表面是经济上的事,实际上是与人和文化打交道的事业,重视人、文化和其他软实力因素的共同作用,是“走出去”极为必要的工作。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和资本及管理是其走上世界的优势,那么,我国拥有的华人和其他海外侨胞,是我们除了经济资本外的又一优势和独特资本。

【注释】

[1]马锦华以、果子雨:《主权财富基金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争议和评述》,《商业时代》,2012年第6期,第53-55页。

[2]《汇金正式宣布入市 A股市场》,《第一财经日报》,2015年7月6日。

[3]叶檀:《中国黄金储备暴涨,远超俄罗斯与美国相当》,《每日经济新闻》,2014年12月3日。

[4]刘慎良:《装备制造业全球竞争格局大盘点》,《北京青年报》,2015年3月14日。

[5]《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蓬勃发展,对外投资与合作》,微信公众号:Invest-Co,2014-12-23

[6]《中国领先世界8大创新行业:高铁和DNA测序上榜》,《福布斯》,2015年2月15日。

[7]《每日商报》,2015年2月24日。

[8]《2013年全球知识产权申请量中国占1/3》,来源: 国际在线(北京) ,2014年12月17日。

[9]刘煜辉:《中国科技实力正加速逼近美国》,观察者网,2015年9月29日。

[10]《中国稳居世界第二研发大国位置》,《经济日报》,2016年3月1日。

[11]《人民日报》,2016年5月20日01版

[12]邓显超:《悄然崛起的中国软实力》,《攀登》(双月刊),2005年第6期,第89-93页,引自: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美国研究》,2005年第1期。

[13]李青燕:《中国软实力资源的“走出去”》,《市场经济纵横》,2007年第6期,第25-26页。

[14]卫志民:《建构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体系的设想》,《现代经济探讨》,2013年第4期,第32-35页。

[15]齐芳:《中国软实力增强的注释—专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新任院长、中科院院长白春礼》, 《光明日报》,2012年9 月20日第6版。

[16]冯爱琴:《华侨华人:中国软实力的建设者与传播者》,《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16日。

[17]香港:《亚洲时报》2007年4月17日(据《环球时报》)文章,原题:《中国的第三次浪潮:新移民向世界扩散开来中国的“第三次移民浪潮”》。

[18]陈正良、薛秀霞、何先光:《析海外华侨华人在推动中国软实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浙江学刊》,2009年第6期,第126-129页。

[19]宋敏锋:《美国华侨华人与中国软实力》,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

[20]江滨、周凡:《欧洲潮商:在全球化中张扬中国软实力》,《民营经济报》,2011年7月29日,第T26版。

[21]中国新闻网:《澳洲在中国出生移民达近32万,普通话成第二通用语》,2014年6月30日。

[22]廖群峰:《从孔子学院的普及看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湖南社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41-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