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对外投资

(二)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对外投资

1.产业内贸易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佛丹恩、迈凯利等众多人开创和完善了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指的是同一产业部门内部的差异产品及其中间产品的交换,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即不同产业之间产品相关交换而言的,一个国家在出口同一产业的产品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一产业的产品,它分为水平性产业内贸易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两种。水平性产业内贸易可以由规模经济、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相互倾销等原因引起,多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可以由要素禀赋差异等原因引起,多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8]我国引进的很多外资企业,就是按照这个理论进行的,它们利用自己的优势,进口国外其他国家的原料或初加工品,再利用我们丰富而便宜的劳动力进行加工,出口母国或世界各地。我国一些企业到海外建立的生产性企业,就是利用海外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然后产品返销我国。

2.当代跨国公司部分理论

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典型代表,其错综复杂的国际分工,其内部和外部贸易量占有整个世界贸易量至少在60%以上。跨国公司运行的理论主要有:美国学者海默创立,金德尔伯格完善的垄断优势论;由英国学者巴克利、加拿大学者拉格曼创立的内部化理论;由英国著名学者邓宁建立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这些理论都是研究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而产生的,典型的是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活动。在现实中,一些境外跨国公司在我国境内投资,利用我国的劳动力和区位优势,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也是利用各种优势的结果。

3.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

迈克尔·波特被公认为是竞争优势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著名的产业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波特认为影响一个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6种。它们分别是:(1)产业的战略、组织水平和竞争状态;(2)相关或支持产业的水平;(3)资源赋存和供应条件;(4)市场需求条件;(5)政府政策合理性;(6)发展机 会。竞争优势理论超越了传统比较优势概念,从一个国家、产业或企业整体角度来研究竞争优势问题,不仅符合当代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新形势,而且增加了构成竞争力的其他决定因素。[9]以上支撑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六个要素条件中,前四个是最基础的因素。对比这六个因素,我国虽然在自然资源禀赋方面是劣势,但是我国产业的活动规模与范围大,可以通过进口资源,弥补这种不足。在当今国际上普遍要求保护自己的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自己的自然资源的情况下,我们的企业可以进行对外投资,获取境外资源,达到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波特教授还提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成长的四阶段说,依次是: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财富驱动阶段。我国多数企业正在走出前两个阶段,有的已经进入创新驱动阶段,要根据发展态势,及时把握自己的发展阶段,适时进行对外投资,保持产业的竞争态势而持续发展。[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