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对外投资理论[18]

(二)传统对外投资理论 [18]

1.垄断优势理论

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原因是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和不完全竞争市场。这种不完全竞争市场主要包括产品和要素市场的不完全,规模经济、政府干预以及关税导致的市场不完全。外部市场的不完全使得公司能够取得某种特定的优势,这种垄断优势使公司在国内获得优势,并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国际市场加以利用。在对国外进行直接投资时,跨国公司在某些方面比东道国具有比较劣势,比如对东道国的熟悉程度,政治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语言应用技能等。跨国公司必须以某种独有的优势来抵消这种比较劣势,而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正好赋予了跨国公司的某种垄断优势,比如其雄厚的资金实力、技术信息优势、全球销售体系和规模经济优势等,这些足以补偿对外投资增加的成本和弥补风险增加所带来的不利。如今我们有一定垄断优势的企业,可以借鉴此理论对外投资。

2.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用交易成本的概念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存在。英国学者巴克利和卡森在其专著《跨国公司的未来》中系统提出了内部化理论。他们将科斯的交易成本概念运用于对外直接投资领域,认为企业的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导致某些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使得企业交易成本增加,而对外直接投资正是通过中间产品的外部市场交易转化成公司的内部交易来降低成本。内部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战后各种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同时,内部化理论对直接投资、出口贸易和许可证安排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以说明,出口贸易经常受到贸易保护的限制,而内部化则可以避免东道国的歧视政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绕开贸易壁垒。许可证安排容易造成知识产品的技术外泄,损害跨国公司的利益,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而实现的内部化则可以保护跨国公司的技术领先地位。企业对外投资,要考虑充分利用内部优势。

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R.Vemon,1966)在论文《产品周期中的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并于1974年对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弗农认为,垄断优势理论的分析只停留在静态阶段,应该将企业的垄断优势和产品生命周期以及区位优势结合起来,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该理论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创新、成熟和标准化阶段。在产品创新阶段,由于产品的特异性或垄断优势,价格的需求弹性低,企业会倾向于选择在国内生产,并向后发工业国家出口。在产品的成熟阶段,由于技术的扩散和竞争者的加入,成本因素变得更加重要,为避免贸易壁垒、接近消费市场和减少运输费用,对外直接投资比产品出口更为有利。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企业的垄断技术优势消失,价格竞争加剧,产品的生产业务也会随之转移到劳动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这时,产品的原创国逐渐变成了进口国。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阐明了在产品的不同阶段,企业会选择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区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产品出口方式的替代,是伴随产品生命周期展开的。该理论对技术垄断、生产成本和规模经济的作用做了清晰说明,回答了企业为什么要到境外去投资以及到什么地方去投资,也即企业根据产品的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投资区位。

4.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边际产业扩张论(Expansion Theory of Marginal Industry)是由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Kiyoshi Kojiraa,1973、1978)以二战后日本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为考察对象,在其代表作《对外贸易论》中提出来的,被称作“小岛清模型”。该理论认为,垄断优势理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都是从微观经济层面出发,强调内部垄断优势对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作用,而忽视了宏观经济分析,尤其是对国际分工理论中的比较成本优势的分析,结果造成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对立。小岛清认为,边际产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对于投资国而言可能是劣势产业,但对于东道国而言却可能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因而投资国若选择与东道国技术最为接近的边际产业对其直接投资,从而既可以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又能扩大与东道国的贸易。[19]

边际产业扩张论从一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出发,采用动态分析的方法,客观反映了战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实际情况,也说明了亚洲出现的“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中国——越南等国”为序的产业调整的构想,对我国处于产业成熟期后利润率下降的产业对外转移有借鉴意义。

5.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 H. Dunning,1977)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跨国企业:折衷理论方法探索》中首先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并于1981年在《国际生产与跨国企业》论文中集中对该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邓宁在前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为框架的理论范式,并且认为: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者共同决定的。所有权优势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知识产权、专有技术、专利、商标以及研发异化能力等无形资产;内部化优势是指拥有所有权优势的跨国企业,将其内部化使用,扩大自身经营的能力;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固有而不可移动的要素,比如充足的自然资源、有利的地理位置或者客观的市场前景等等。

其中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区位优势则是充分条件。若企业只具备所有权优势,而缺乏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则只能通过许可证转让的方式来经营,将所有权优势有偿转让给东道国企业,而不是对外投资,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利润;若企业具备了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不具备区位优势,则企业因缺乏理想的投资场所,而只能发挥这两方面优势,在国内生产,将产品出口到拟直接投资的国家,也不能对外直接投资;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了三种优势,才可能对外直接投资,并且能够选择理想的对外投资的地区。[20]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创造性地提出“区位优势”,同时融合了垄断优势理论和内部化理论等,成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微观优势理论的集大成者,也正因为如此,被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文献称之为“被人们最广泛接受的一种国际生产模式”。该理论尽管也有缺陷,如企业对外投资不可能三种优势同时具备,不符合某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对外投资的事实,但是,毕竟能说明企业国际化运作的轨迹,对我国企业的产品出口、专利转让和对外投资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6.国际投资发展阶段理论

也称作投资发展路径理论,最早由英国雷丁大学经济系邓宁教授在1979年夏威夷举行的第三届世界跨国公司大会上提出。在此后20多年的时间里,邓宁及其学生对国际投资发展阶段理论不断地进行修正和完善。邓宁研究了67个国家1967年到1978年间净对外直接投资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关系,并归纳出经济发展和净对外直接投资四个阶段的变化。其中:人均GDP在400美元以下的为第一阶段,400~2500美元为第二阶段,2000~4000美元为第三阶段,在4000美元以上为第四阶段。在第一阶段,净对外直接投资为负。第二阶段的特点是FDI流入增加并逐渐达到最大值,流出仍然很少,但大于第一阶段。在第三阶段,国家净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在第四阶段,净对外直接投资大于FDI流入。[21]见表2-1。

表2-1 邓宁所归纳经济发展和净对外直接投资四个阶段

资料来源:Dunning,…J.…H.…International…Production…and…the…Multinational…Enterprise[M].…London:…George…Allen…&…Unwin,…1981:…117.

此理论是按当时的人均收入来计算的,在相当时期比较适合,但是,对我们这样的大国,由于各地区发展差异很大,不能以全国来论。另外,如今对外投资有综合性因素,不一定完全是由于人均收入水平,且美元的折算,也早不是那个数值了,但是,此理论可以作为对外投资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