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国际化的经验借鉴及对我国的启示

(二)日本企业国际化的经验借鉴及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企业的先行者们走出国门刚刚跨过20多年的门槛,认真观察、学习发达国家企业国际化历程中的成败得失极具借鉴意义。可以说,日本是一个非常值得观察和借鉴的对象,它的对外投资仍然居于世界前茅,拥有的净海外资产为世界第一,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其GNP远大于GDP。它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国际化,面向海外成为数十年来日本政府和企业界制定政策方略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过去的50多年间,日本涌现出一大批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跨国企业,至今长盛不衰。故此,其对外投资经验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日本企业的国际化之路之所以成功在于坚持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成本控制、高质量和核心技术优势,致力于建立综合竞争优势。

日本企业高度重视成本控制和质量。在全球范围内,日本汽车、日本工程机械等等都是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的代名词。日本企业非常善于以核心技术为手段,占据价值链的制高点,创造高附加值。号称工程机械之王挖掘机的主打产品20吨挖掘机,作为核心零部件的液压系统重量占整机重量不超过5%,所占价值却占到整机价值的近25%,而挖掘机液压件的领先制造商大多来自于日本,日本企业名副其实地掌控着挖掘机价值链中的关键控制点。到21世纪的前15年,日本很多高新技术产业,仍然居于世界前茅,关键的公开的秘密仍然是始终坚持这个原则:严格的成本控制、最高质量标准、独创核心技术优势。

对于中国企业的启示:大部分中国企业“走出去”都是依靠劳动力和原材料的成本优势,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已经不如部分东南亚国家,与墨西哥、东欧部分国家日益接近。低利润的加工和组装业务是不可持续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定要逐渐形成独有的核心优势和价值创造能力。

二是清晰的海外战略和本土化策略。

日本企业在制定清晰目标市场策略时非常注重保持产业比较优势。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的海外业务的主攻方向在亚洲、中东、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80年代初,日本的部分产业向亚洲等国家转移;80年代中后期,由于日元急剧升值和日美间的贸易摩擦等原因,日本加大了在美国、英国的投资;90年代初期,日本对发达国家投资开始减少,投资重心再回亚洲,集中到中国、东盟等亚洲国家;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第一个十年,日本的海外投资继续在北美、欧洲等地区扩大。

日本的对外投资,既保持地区间平衡,更充分考虑到与投资国的比较优势,朝着扩大比较优势的方向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而且处于经济快速崛起的国家,投资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当投资国与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逐渐缩小时,则将投资转向于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以此保持与投资对象国之间的比较优势。通过这样的策略,日本企业希望对外一直保有一定的领先优势。

国际化的终极手段就是当地化,当地化能力也是日本企业的一大强项。本地化的最大的优势是了解市场、贴近客户,受东道国欢迎,可以解决很多不必要的问题。日本企业海外的成功,与其实施高度本地化策略功不可没。

对于中国企业的启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之初,就要学习制定科学、清晰的海外业务战略规划,避免一窝蜂和“打到哪儿算哪儿”的机会主义。无论从目标市场的选择、对企业自身能力的评估,以及“走出去”的路径选择都要精心研究、预先研判,做到心中有数,并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定期回顾、调整。

国际化的深度表现形式就是当地化。随着海外业务的不断深化,中国企业要学习逐步推进本地化,无论是从销售网络,还是产业链布局还是本地化的管理人员,都要做到真正的本地化,只有这样,才能站稳脚跟。

三是相关行业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和强大助力。

首先,国际化的日本金融机构为实体企业走向海外提供强大助力。日本金融机构走出去与实体企业基本同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迅猛发展。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纷纷在世界各地广泛设置分支机构,业务范围扩大到融资租赁、金融咨询、证券、企业债券等业务。一方面与美国、欧洲的金融机构展开竞争,另一方面有力地支持了本国企业海外扩张的多样化融资需求。其次,上下游之间有力协同,提高对全业务链的掌控力。20世纪80年代,在东南亚印尼等矿产资源国,日本矿产企业、矿山机械设备企业和金融机构一起投资参股当地的煤矿,牢牢掌控了印尼煤炭行业的上下游各个环节。再次,同行企业之间的团结信任、相互支持,很少见到日本同行企业同室操戈、恶性杀价的情形。

对于中国企业的启示:走出国门,必须加强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形成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与金融机构的协同作战,更是中国“走出去”企业成功的关键一环。国际业务的从业人员都有体会,走出国门,与中国企业竞争最惨烈的未必是国外企业,而往往是中国企业之间的自相残杀,恶性竞争,精明的外国客商早已学会借此获利。“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必须摒弃单打独斗和窝里斗的不良习气,学会与友军相互尊重,制定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

四是强大的韧性和应变能力。

在企业开展国际化的过程中,必然要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风险,日本企业也不例外。在美国政界、商界的强大压力下,1985年9月,日本与美、欧等国签订“广场协议”。日元兑美元汇率3年间日元升值超过100%,如此大幅度的快速升值显然对于出口业务是灾难性的。在这一过程中,日本企业表现出极强的韧性和强大的应变能力。它们顺势而为、化危为机,以日元升值为契机,快速从海外贸易模式向海外投资模式转型,在海外收购资产并加大海外投资,化解了日元升值的危机,缓解了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也实现了海外业务的升级扩张。

另一个案例是2009年丰田汽车在美国遭遇的“刹车门”事件。这一事件引发丰田累计召回910万辆汽车,直接损失近百亿美元,间接损失无法估量,丰田公司社长丰田章男被迫到美国众议院接受质询,很多人甚至怀疑当时世界第一的丰田汽车公司是否会就此一蹶不振,以破产终局。经过了危机早期的慌乱和迟钝以后,丰田从质量改进、改善供应商管理体系到与所在国政府机构、媒体和消费者的沟通上,都采取了比较务实明智的措施和行动。这一场危机并没有让丰田公司消失,5年之后,丰田又悄然回到了全球汽车销量第一的位置上。

对于中国企业的启示:迎接“走出去”企业的不仅仅是鲜花和掌声,更有湍流和险滩,没有哪个企业“走出去”会是一帆风顺的。企业有必要预先做好海外风险评估,根据所在行业的特点识别出可能出现的主要风险,建立内部风险控制流程和管理机制。[19]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日本企业界与政府使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高效互动,日本政府与企业不失时机地推动日元国际化以及日本领先企业在海外建设品牌的能力,都值得中国企业系统加以研究和借鉴。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从日本企业国际化的进程看,国际化虽然是一个漫漫征程,但并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一般都会经历初期的高速成长到后期的平稳发展。日本企业虽然走过了50多年的国际化历程,但大部分国际化进程是在前20~30年实现的,后期则进入了平稳发展和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我国要充分把握机会,快速推进国际化,目前是最为关键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