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投资理论的融合发展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从产业或国家的层面分析国际贸易的条件和动因,在其分析框架中,国际直接投资是不可能发生的。随着跨国公司国际一体化体系的深化,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交叉与融合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两大理论分析前提的趋同和部分研究内容的交叉。80年代中期以来则出现了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一体化的理论。进入90年代,人们更多地从国际微观经济学、国际宏观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理论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微观层次的企业行为理论和工业组织理论日益与宏观层次的资源禀赋理论和国际分工理论融为一体。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相互背离的,但当代的事实表明,贸易和投资不仅共存,而且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贸易投资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对国际分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诸多挑战,必须重视国际投资对贸易的重要作用。[12]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是一国参与国际经济的两种重要形式,二者的关系伴随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迁而演变。基本观点有三个:二者有替代关系,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互相替代;二者是互补关系,即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二者是权变关系,“权变”一词有“随具体情境而变”的意思,即贸易与投资的关系不确定,或为替代关系,或为互补关系,依条件而定。从这三方面观点看,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投资理论是从分歧、到交叉再到融合的,反映一个重要事实,即国际投资日益重要,贸易与投资的互补关系其实就是国际投资的贸易创造效应。“投资创造”表现为国际投资的乘数效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由贸易创造向投资创造偏移成为大势所趋。过去所说的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各自对立,发展到互补,乃至融合,说明了当代国际投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而不断扩大,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最终发展趋势必然是在内在规模经济的国际分工的基础上融为一体。这对我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和参与国际竞争,对政府管理层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应当有所启示。世界主要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安排已经将我国纳入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中,这将极大促进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和专业化的大规模投资生产发展,这要求我国的对外贸易和投资政策做出灵活的调整。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贸易—投资—生产一体化的方式将成为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利用跨国公司来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形成贸易—投资互相促进的发展模式,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