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的意义、机遇及先前实践

(一)创建的意义、机遇及先前实践

我国“走出去”战略已经进入深入发展和结构变化提升档次的时候,先前的单个企业“走出去”或单独的产业“走出去”,不能形成气候,不能在一个投资潜力较大的国家发挥最佳作用,已经不能适应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的历程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投资在某个区域或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集群式“走出去”,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以及我国台湾省在我国大陆建立的各种经济开发区。

从利用一个东道国优势资源和转移我国一个成熟产业到境外来说,建立经济发展区这种方式较为适宜;从产业的聚集效应、产业链条完整各辅助产业互相支撑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来说,建立境外开发区是极为重要的。

建立境外开发区,是中小企业集群“走出去”的一条有特色的国际化经营道路,它是企业集群在境外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在一定区域内聚集的现象,具有联动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明显作用。通过中小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产生行业规模效应,使中小企业在东道国一定区域内大量聚集,从而带来专业化分工、集群内的信息共享、共有的运输条件、基础设施和服务等,带来明显的外部规模经济,使其成本降低。同时,集群投资,可降低企业的海外投资风险,提高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

从经济实践来看,建立境外开发区是“走出去”对外投资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我国“走出去”早的地区,最初是在境外建设只供本企业使用的生产和贸易基地,后来逐步向兼具制造、物流、贸易多功能的综合性园区发展,下一步就是要建立正规的经济贸易开发区。比如,浙江企业具备在境外建立开发区的条件,康奈集团、华立集团已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从政策环境上看,商务部2008年就批准首批要建设19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到2014年,我国已经在境外建立了各种经贸合作区90多个。这种对外投资方式,为中小企业集群式“走出去”搭建了平台,有利于中小企业之间产生互补协同效应,有利于提高产业境外投资集中度,有助于减少无序投资的资金资源浪费。从东道国的情况看,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需要我国的集群式投资,如东南亚、非洲及等国,严重缺少资金和产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