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列宁的资本输出理论与当代国际投资
综合马克思在其著作中的观点,他的资本输出理论有以下几点:(1)“资本过剩”是资本输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前提;(2)追求高额利润率是资本输出的根本原因;(3)资本输出促进经济全球化,并使资本输入国成为资本输出国的附庸。列宁的资本输出理论,主要是在他的《帝国主义论》中。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关于资本输出的基本观点,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资本输出理论。主要观点是:(1)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的重要特征;(2)资本输出的作用,资本输出对于输出国和输入国具有不同的作用,强调了输出国的垄断与剥削,引起世界两极分化,最后由帝国主义战争使资本主义走向灭亡。[15]
他们的理论在当时符合时代特征,无可非议,我们不能以现在变化的事实看待当时的分析,同时也说明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外资本输出是其必然趋势。我们不能以当时资本输出的性质来否定现在的对外投资。
关于资本输出或说国际投资的实质。马克思和列宁揭示了资本输出的根本动机是追求高额利润,主要体现了经济发达国家(或帝国主义国家)对经济落后国家(或殖民地、附属国)的剥削与被剥削、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16]。这一观点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对于二战以后的国际投资仍具有相当的适用性。然而,结合当代国际投资实践进行考察,必须以变化的国际形势加以具体分析。
对于公有资本输出、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动机则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例如我国大型国有石油公司的跨国直接投资,就不能将其动机完全归结为追求高额利润,政府贷款是向别国政府提供的低息贷款,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或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贷款侧重考虑的是政治和经济援助等因素,而不是逐利因素。国际金融组织向某些国家提供的低息贷款,也不能简单归结为逐利。
二战后,由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国际投资主体与流向的重大变化,也由于国际投资的双边、区域和多边协调机制的逐步建立,资本输出国与资本输入国、资本输出方与资本输入方的经济关系,不能仅仅归结为剥削与被剥削、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一方面,确实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剥削与被剥削、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另一方面,则存在着主权平等国家之间程度不同的互利关系。[17]
关于资本输出或国际投资的作用。马克思和列宁对资本输出作用的分析,偏重于生产关系,也涉及生产力等其他方面。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当代国际投资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国际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从而在总体上促进了生产力的显著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当代国际投资中既要抓住机遇,也要迎接挑战,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基本制度,努力构建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的双向开放新格局,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