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22]

(三)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 [22]

1.小规模技术理论(Small Scale Technology Theory)

小规模技术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Wells)于1977年在题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一文中提出的。1983年威尔斯在《第三世界跨国企业》一书中,对小规模技术理论进行了更详尽的阐述。小规模技术理论主要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竞争优势的来源。按照该理论,发展中国家企业相对发达国家企业,具有三个方面的比较优势:(1)拥有服务于小规模市场的小规模生产技术;(2)就地取材和同种族的优势,如海外侨胞的关系:(3)低价产品营销策略等。此理论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小企业,以满足小市场需求的生产技术而到国外投资,对我国部分小企业“走出去”有引导意义。小规模技术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打破了那种只能依赖垄断的技术优势打入国际市场的传统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优势来自市场的多元化、小规模技术理论,为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支撑。[23]

2.技术地方化理论(State on Localized Technological Capacities)

该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拉奥(Sanjaya Lall,1983)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后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虽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程度较低,但可以通过引进技术的地方化或当地化,形成一些独特优势,借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对发展层次相近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通过技术当地化,发展中国家企业可以开发出更适合发展中国家要素的生产条件,而通过产品的当地化,则可以开发出更适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产品。拉奥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形成自己特定优势的原因归于以下几点:一是特定的技术发展环境;二是产品更适合经济条件和需求;三是小规模生产技术;四是产品特性适合。这个理论是从考察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提出的,显然对我国一些企业有积极引导作用。我国一些企业,可以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需要,结合更多的“本地化”措施,成功地进行对外投资。

3.资本(生产能力)过度积累论

该理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结构中,由于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重大差别,以及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部门中成员经济行为方式的巨大差异,两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很弱。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由于制度刚性等各方面原因,传统部门不能对现代工业部门提供的经济机会做出迅速的反应,现代工业部门对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也是有限的,造成现代工业部门劳动力供给不足与传统部门劳动力供给过剩并存的局面。部门间的分割进一步扩大了发展差距:现代工业部门的生产率快速增加,工人收入增加,而传统部门的生产率和收入却保持停滞或增长缓慢,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国内市场出现结构性供给过剩和局部的过度资本积累,开拓国际市场就成了必然选择。[24]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有些行业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现象,需要予以转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我国一般机电业、纺织业、服装业等产业,如自行车、缝纫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视机等及部分技术较高的机器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均有过剩,可以及时对外投资。

4.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综合优势论

我国有学者研究中国吸引外商投资(FDI流入)的动机和条件时,提出了组合优势理论,即中国不仅具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具有的比较优势,而且具有其他国家所不具有的巨大市场优势、本土优势、后发优势、大国优势、地缘优势等,这些均形成了吸引国际投资的组合优势。作为本土企业,中国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些组合优势,将比较优势、市场优势等转化为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孙建中提出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优势理论,指出综合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投资动机的多极化;二是差别优势的多元化;三是发展空间的多角化。实际上,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但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兼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呈现出多极化和综合型;同时与被投资的东道国相比又具有多层次、综合性的差别优势;而且对外直接投资的各个阶段并存,技术结构多层次性,投资主体多元性以及投资空间全方位性。这三个因素之间相互激励、相互促动,形成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优势,进而取得综合效益。[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