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对外投资
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
早期国际贸易理论的鼻祖之一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成本论”(Theory of Absolute Cost),从具有绝对优势的角度来论说自由贸易。他指出:各国都按自己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对外贸易中增加物质财富。他强调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中必须保持顺差、尽量多出少进或者不进,带有强制性的贸易保护色
[1] 张苏:《新国际分工理论述评》,《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期,第51-55页。彩,后来该理论不适合英国情况,遇到反对,出现了新理论。[5]但是,此理论主张进行合理的国际分工、自由贸易,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只要按各自优势进行分工与贸易,发展下去,必然会有对外投资出现。我国大量进口自然资源丰富国家的产品,出口我们的优势产品,完全符合这个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理论。我们现在的对外投资,也是由对外贸易受阻和要发挥我国优势引起的,是按照经济发展规律进行的自觉行动。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
另一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创立的比较成本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比亚当·斯密的理论又前进了一步,奠定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础。李嘉图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表述了比较成本思想。他认为,各国不一定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只要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利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他认为国家间也应按“两优相较取其重,两劣相较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和贸易。比较成本理论说明了任何国家都可找到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生产与贸易,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6]在当代生产成本不仅包括资源与劳动,还包括技术管理等因素的情况下,此理论也具有指导意义。没有铁矿资源的日本成为世界钢铁大国,瑞士没有什么自然资源却发展起了世界领先的钟表和仪器制造业。我国没有的资源,除了进口外,现在可以“走出去”到境外开发利用。这个比较优势理论为我们“走出去”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3.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说(Heckscher-Ohlin Theory)
瑞典经济学家俄林与他的老师赫克歇尔创立了要素禀赋论,在其著作《域际和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中,论述了这个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各国的产品成本不同是由于有各种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和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生产要素的不同价格比是其产品具有优势价格的基础。各个国家分别生产使用本国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经过国际贸易各国均获得最大福利。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那些大量使用本国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低,因而有比较优势;相反,生产那些需大量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高,出口就不利。[7]这个理论,有力地说明了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客观事实。我国现在发展对外贸易,是按这个原理进行的。我国目前的很多对外投资,是为了获取自然资源替代进口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