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际分工理论与对外投资
新国际分工(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NIDL)首先由弗洛布尔(Frobel)根据德国纺织与服装业的全球区位演变研究,在1978年提出。新国际分工是与殖民化国际分工相对立的,是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下,国际分工主要由跨国公司来主导,从而重构了世界经济体系的生产联系,出现了过去分工没有过的现象。之后,又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时间、空间纬度进行了研究。但无论从哪个视角来研究新国际分工,国内外的研究几乎都论述了新国际分工和跨国公司有很大关系。跨国公司被称作“全球网络人”。跨国公司进行的国际分工,是国 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变化的根本,当今世界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都必须正视此事实。
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国际分工呈现出新的特征:第一,国际分工是由跨国公司生产网络主导的;第二,出现了新的生产现象即产品内分工,也就是跨国公司内部的分工。传统国际分工理论不能全面地解释新的国际分工现象,需要发展新的国际分工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新国际分工现象的重要观点很多,自从弗洛布尔(1978年)的著名论文《新的国际分工》发表以来,很多学者开始讨论新的国际分工现象,综合各学者观点,新国际分工有以下主要特征:
新国际分工是跨国公司生产体系向第三世界国家的扩展;是国际生产一体化分工,有垂直一体化和水平一体化分工;是订单制造或者外包分工;是企业内分工;是随资源禀赋变化的国际分工;是基于全球商品链的国际分工;是基于跨国公司关系网络的国际分工,新国际分工的直接动力是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间竞争的基本机制;是市场价格引导的国际分工演变为跨国公司引导的国际分工;新国际分工的性质从剥削转向经济互补;新国际分工从为国家服务演变成为跨国公司服务。[1]
从以上国际分工出现的新现象或说是特征看,跨国公司是当代新国际分工的主要运作者,它们是国际投资的主体,由于跨国公司的资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及商品资本)在国际上不断流动和运作(研发、生产、销售等),造成国际分工显示出这些新特征。这对我们认识大企业的对外投资动机有很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