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区位理论
下面的一些理论,可以作为对外投资的参考。
1826年,杜能(Thunen)完成了其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创立了农业区位理论。该理论认为,土地位置距离城市市场远近的不同,是农业成本在空间上产生差异的原因,导致了不同地租的产生,由此,是区位理论的开始。农业区位理论创立以后,进入20世纪以来,区位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以新古典区位理论为主的阶段;以行为经济学为主的发展阶段;以结构主义为主的发展阶段;以生产方式为主的发展阶段;以非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为主的发展阶段。由农业区位理论,然后延伸到工业区位理论。
这些区位理论,各有自己的特点。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古典区位理论兴起,它假定: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收益递减、完全理性、利润最大化等。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杜能、韦伯(Weber)、勒施(Losche)、俄林(Ohlin)和艾萨德(Isard)。工业区位理论,最初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奠基,他在1826年提出农业区位轮,此后向工业区位发展。1909年韦伯提出工业区位论,韦伯和俄林观点基本一致,认为运输成本、劳动成本以及集聚是影响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因素。勒施的市场区位理论则否定最低运输成本和劳动工资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决定作用,认为只有利润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利润最大化的实现是成本、市场与收入达到均衡。艾萨德的区位理论试图将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韦伯的成本区位理论以及勒施的利润区位理论综合起来,形成具有现实意义的“一般区位理论”。它有假设条件,存在一定的局限,但理论包含的成本最小化、需求最大化的思想对当今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来,结构区位理论发展,其代表人物麻斯(Massey D,1977)认为,区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结构的产物,对企业区位选择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结构而非企业或区域的各种影响因素。结构区位理论从一个宏大的理论角度看待区位选择问题,认为对区位选择以及区位结构有最大影响作用的是社会的结构因素。结构区位理论对大型跨国公司和垄断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本国现有的经济结构,随着它们具有的垄断优势的变化,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业发展使生产方式从批量式向柔性生产方式转变,生产方式的转变又影响产业的空间分布和企业的区位分布。以柔性生产方式为核心的区位理论,其主要理论基础是产品生命周期论和柔性专业化理论。弗农(Vernon R)、梅尔起克(Melciki E J)认为在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企业会有不同的区位选择。柔性专业化理论则解释了中小企业集聚分布的区位特征。生产方式的差异导致区位分布变化的区位理论,对具有典型周期产品的企业以及柔性化生产的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新古典区位理论的基本假定有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和收益递减,然而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是非完全竞争市场和生产要素的收益递增,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在此基础上的探讨形成了以非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为主的区位理论。克鲁格曼(Kugman,1992)通过建立空间动态模型,表明聚集是收益递增、运输成本、要素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波特的钻石模型强调了地理集中的重要性,地理集中强化钻石模型的各类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并形成集群,为企业的创新与效率的增长创造了空间条件与基础,因此企业集群在产业区位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我们改革开放后建立各种经济开发区,多数应用了这些理论,特别是波特的产业集聚钻石模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