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居安思危
“民以食为天”,在现代化社会,虽然人们的恩格尔系数大大降低,不把吃的花销当作负担,但是,这是必需的,无论任何时候和情况下,必须要首先满足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并非是只看其哺育了其他产业,更为重要的,它是国民经济极为重要必不可少的部分,一旦出了问题,就会动摇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不是小问题,是特大严重问题,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经过了20世纪60年代的三年困难时期,70年代的经济短缺,我国改革开放激发起来的市场机制和国家扶持政策,使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十多年增产,为世界第一,保障了用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但是,我们切不可以掉以轻心。“谁来养活中国”的话,虽然是外国人的声音,但是,我们不得不居安思危,考虑中国农业及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忧虑之一:进口规模庞大而难以减少。
“粮食连连增,进口年年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从2004年恢复增产以来,至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6.07亿吨,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增长0.9%,实现了“十一连增”。与此同时,海关数据显示,我国粮食进口在2014年也再创新高,仅前10个月的粮食进口量就几乎相当于2013年全年进口量,全年进口总量突破1.042亿吨,其中70%以上进口的是大豆,达到了7140万吨。一边是国内粮食产量连年增加;一边却是进口总量连年暴涨,这已成为近年来我国粮食市场的基本特征。[2]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我国农业资源如土地、水等受限,难以规模经营提高生产率,粮食、油类、奶类产品竞争力弱小,国内外市场都开放后,进口几乎没有限制,在比较利益驱动下,进口增多是必然的;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能力提高需要增加进口;占世界22%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大消费群体。这个矛盾自然得解了:粮食增长赶不上需求增长,市场供需造成了这种局面,而且,今后不会有大的改变。
忧虑之二:食品安全问题。
我们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数不胜数,就是来自国外的农产品,也已经引起大家的忧虑和关心,不得不引起全民族的关注和行动。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过多地进口或者引用了国外的转基因种子和粮食、油类等其他农产品。中国采纳了美国的农业实践模式,在中国的农田大量使用转基因种子、化学物品。转基因作物是为专有的化学依赖性量身而制的,同时便利于大型机械化耕作。如果不是需求大,我们不会有这些问题。更有媒体和舆论担忧,如果长期食用这些转基因产品,有可能使我们民族的身体素质下降,后代健康和生育不堪设想。对此,我们只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3]
关于忧虑之三:农业和农民的出路。
由于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多数是小规模经营,加上科学技术和其他劳动力因素,我国农业在大宗产品方面,如粮食、油料、奶类、棉花,部分肉类、水果、蔬菜产品等等,国际竞争能力下降,现在国门已经大大开放,大量国外农产品如潮水般涌进来,农业受到极大的挑战。相当多的地区,农民收入难以提高,进城农转非又受到一定限制,因而这部分农业、农民的出路前景堪忧。
忧虑之四:国土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实践证明,我国的国土承载力已经达到极限。如果为满足需求仍然在这个环境下生产,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惩治,形成恶性循环。
忧虑之五:自然灾害难以避免。
世界和中国地理表明,中国是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特别是近20年来地球环境的变化,极端气候频繁发生,干旱、洪涝、台风、低温、高温、地震、害虫等等,相当部分是人类不可抗力的,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一旦发生,我们的农业将大幅度减产,问题就来了!
忧虑之六:国家战略和国际关系。
粮食是个战略武器,不能受制于人。苏联和今日朝鲜的粮食短缺,负面效应不小,近14亿人吃的问题涉及国家战略和国际关系。现在我国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国的大宗农产品依赖度过高,单纯的进口是不能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又受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的危害。从我国的长久战略考虑,我们不能仅仅以经济利益来考虑农业和农民问题,应该上升到政治和法律方面。为了农业特别是农民的利益,必须考虑长久的出路。此外,作为世界大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我国的国际义务不可少,对受农业灾害严重的国家必须给予粮食援助,自己不足,如何援助他人?还有,农业技术和资金的援助,也是我国不能少的。这一切,决定了我国对农业切不可以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