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联盟的控制、管理及风险防范…
国际战略联盟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都与管理中各环节的失误有关,或是忽视了对其内在因素或环境要素的管理。而要根治这些问题,就需要全方位、全过程地对战略联盟进行控制管理。
全方位、全过程的战略联盟管理应集中在以下几点:(1)联盟必须基于双方的需要并能继续下去。(2)建立合适有效的组织机构。(3)沟通文化间的差异,创造新的企业文化。合作各方需要树立相互学习、相互依存的观念;加盟各方应消减文化差异,协调一致;发展多方位的联盟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任意两方联盟解体带来的危机,能比单一联盟更广泛更好地运用多国企业的综合优势。
要尽量避免国际战略联盟运作中的误区,以下问题要千万规避:(1)错误地选择合作对象。(2)文化间的差异阻碍效益的发挥。(3)技术优势的丧失使战略联盟解体。(4)短期利益阻碍长期利益。(5)不平等的结盟是合作破裂的前兆。
企业国际战略联盟的风险:随着时间的推延,当联盟各成员方的贡献和利益不适当时,便会产生风险,其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可能丧失核心竞争优势。二是可能产生技术创新方向的偏离。三是可能因文化差异导致联盟失败。这些风险已成为企业加盟国际战略联盟的极大障碍,也是企业国际战略联盟失败的主要原因。
企业国际联盟的风险防范中各阶段风险防范:
初始阶段:明确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研究和部署联盟的战略重点。
形成阶段:挑选合适的联盟伙伴、理想的合作模式。企业管理者在评估潜在的合作伙伴时,应考虑互补性、相容性、双赢性、整合性和一致性五因素。确定联盟的形式,采用股权联盟还是非股权联盟。由于联盟伙伴之间往往存在着既合作又竞争的双重关系,双方应对联合与合作的具体过程和结果进行谨慎细心的谈判,弃偏见,求大同,存小异,增强信任。
运行阶段:要协调联盟目标、合理进行信息和技术的分享与控制。每个参加联盟的企业都应该贡献出必要的信息供对方分享,同时企业要合理控制信息流动,保护自身的竞争优势,防止关键信息泄露,做出有损自身的行为,现在的合作者有可能成为将来的主要竞争对手。
解体阶段:有计划地退出战略。
国际战略联盟成功的经验是:建立风险防范体系。
该体系是指联盟体内部建立的风险防范机构、机制、对策、方法和措施的总和。它以风险管理机构为核心,针对企业动态联盟的特点进行风险识别,并结合联盟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特性,将识别出阶段性风险、全程性风险以及成员企业间传递性风险三大类,对每种识别出的风险给出可行的防范措施或建议。
企业国际战略联盟风险防范体系主要由风险识别体系和风险预控体系构成:
风险识别体系是对国际联盟面临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的系统管理过程。国际联盟中的风险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组建阶段风险,来自于联盟外部,包括市场风险、政治风险、金融风险和突发危机风险等;二是运营阶段风险,来自于联盟内部,包括能力风险、信用风险、协作风险和投资风险等;三是解体阶段风险,来自于联盟各方,包括利益分配风险、法律风险、信誉风险和售后服务风险等。应该有专门的机构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识别、衡量、监控、规避和提出风险分担建议等业务,并向有关部门和伙伴提出有关风险管理方面的建议。
风险预控体系主要是以风险核对表等工具为基础,通过风险管理机构的调查及成员企业自身的监控对各类风险指标进行跟踪和预测,从而达到及时防范、减少损失的目的。[4]
以上国际联盟的风险防范,也适用于跨国并购及与外方的合资合作方式之中。民营企业可根据这个指导策略,结合自身与外方情况进行全方位的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