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核电产业
1公斤煤只能使一列火车开动8米;1公斤裂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开动4万公里;而1公斤聚变原料可以使一列火车行驶40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地球上蕴藏着数量可观的铀、钍等裂变资源,如果把它们的裂变能充分利用,可以满足人类上千年的能源需求。在大海里,还蕴藏着不少于20万亿吨核聚变资源—氢的同位元素氘。如果可控核聚变在21世纪前期变为现实,这些氘的聚变能相当于几万亿亿吨煤,能满足人类百亿年的能源需求。更可贵的是核聚变反应中几乎不存在放射性污染,聚变能称得上是未来的理想能源。
目前,核电作为世界三大电力支柱之一,已经占到全球能源结构的12.3%,是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而且还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和供应能力强等许多优点。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起来的我国核电工业,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跨越的发展之路。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四个拥有完整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已成功研发了10万千瓦、30万千瓦、60万千瓦、100万千瓦的核电技术,拥有17台运行和28台建设核电机组,在建机组规模世界第一,并已经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先进核电技术和第四代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30多年连贯的核电建及运行,不仅积累了后发优势,而且培养壮大了一批装备制造企业和人才队伍。我国核电站投入运行以来,核电发电量和上网电量逐年稳步提高,其运行业绩和管理水平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核电工业的发展脉络基本上可以用“三部曲”来概括:核电国产化;自主建设百万千瓦的核电机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堆型。
1985年3月,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这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制造和营运管理的原型堆核电站。经过81个月的艰苦奋斗,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电站正式并网发电,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20多年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5年,我国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秦山二期两台60万千瓦机组,实现了我国核电站由原型堆向大型商用堆的重大跨越。经过近六年的艰苦拼搏,秦山核电二期工程、大亚湾、岭澳一期、江苏田湾等核电站的相继建成,表明我国在二代核电改进机组上有了长足进步,开始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进军。为了顺应世界核电技术进步的潮流,我国做出了以全面技术转让的方式引进AP1000技术建设浙江三门、山东海阳核电示范工程的重大决策。
2013年,我国第三代核电 AP1000自主化依托项目山东海阳核电站1号机组钢制安全壳(CV)底封头成功吊装就位,这是在我国建设的世界上首批 AP1000核电机组工程实现的又一项关键里程碑节点目标。该设备总重量达843吨,是三代核电AP1000特有的核安全设备,更加提高了核电的安全性。这标志着我国已经率先掌握第三代核电的五大核心技术,是加快推进第三代核电自主化发展进程中实现的一项重大里程碑目标,依托世界首批4台AP1000机组的建设,为支撑我国核电的自主化、批量化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拥有核电技术专项1400~1700项,是走上世界的资本。
鉴于我国核工业(核武器和核电为两大支柱)的雄厚基础,加上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我国核电产业迅猛发展,必然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从出口核技术和核发装备,进而发展到国外投资核电项目,已经显示出现实可能性和巨大的潜力。[10]2015年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英国,我国核电与法国核电共同参与了英国的重大核电项目,签订了《英国核电项目投资协议》,该项目特别采用了我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经过英国脱欧一段波折后,该合同确认实施,这个数百亿美元的项目,我国拥有三分之一的股权份额,标志着我国核电正式走上世界,证明了我国核电完全可以进入世界高端市场。以我国大国优势和很早就独立的核军工业与核民工业,不只是用在核能和武器方面,而且在医学、气象、生物、环保等广泛领域都大有作为。在遵守国际军事核不扩散的原则下,我国的和平利用核工业前景极为广泛,向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输出和平利用原子能技术和设备,是完全正当和可能的,我国的核工业对外投资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