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Dubbing)
说到配音,我们并不陌生,1949年以来我国有着非常辉煌的配音译制历史。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译配了很多苏联电影,如《列宁在一九一八》等。七十年代,朝鲜、印度、前南斯拉夫、日本等国的影片成为中国译制片的首选,如《卖花姑娘》《桥》等。到八十年代中期,译制片在中国形成又一次高峰,美国、西欧的优秀影片大量译入中国,像上海电影译制厂的《简·爱》《叶塞尼亚》《魂断蓝桥》《尼罗河上的惨案》等都是该时期配音译制的经典作品。
从学术的角度看,配音这一术语在两种情况下使用:一是指用另一种声音覆盖视听作品中的原始声音,这种宽泛定义的优点就是能包括其他类型的译配解说(voice-over)或称为换声(revoicing),比如画外音、叙述或者自由解说。但是配音更多地还是用其狭义定义,指“对口型”配音,即根据影视剧演员的口型动作调整外语对白的过程,目的在于给观众造成所见演员确确实实在用目的语说话的印象。这个狭义定义的英文表述如下:Dubbing involves the replacement of the foreign-language speech by a domestic-language voice track which attempts to follow as closely as possible the timing,phrasing and lip movements of the original dialogue.相对于对口型的配音,译配解说还是比较简单。译配解说有时是由一男声朗诵所有男性角色的台词,一女声朗诵所有女性角色的台词,有时是由一个声音完成所有角色的台词。总之,译配解说不要求对口型,只要求有适当的语调,大多数情况下原片声带依旧保留,只是在必要时稍微压低音量。而配音就要复杂得多,不仅要求台词译文符合原意,而且要求对准口型,配音演员还要在译制导演的指导下进行艺术再创作。因为同步配音所存在的限制,比如口型动作、身体姿态等,译者有时还不得不对原文台词进行一些小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