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台湾、香港片名翻译的差异
我们发现,有的时候大家明明说的是同一部外国电影,却在用不同的中文译名,这是怎么回事呢?比如,Up(2009)这部老少皆宜的皮克斯3D电影,它在大陆是一部温情奇幻的动画片《飞屋环游记》,在香港是一部武侠动作片《冲天救兵》,在台湾则是一部科幻片《天外奇迹》。研究片名翻译,我们可以做一个有趣的课题研究,那就是比较大陆、台湾、香港的电影译名。这几个地区虽为同文社会,但是因为政治、经济、历史、社会、文化的不同发展,对于同一部外文电影的片名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也就演绎出片名翻译上的不同策略。
课堂练习
请判断以下几部电影英文片名和多个中文译名的地域对应关系,在相应的区域内打钩。

续表

参考答案

续表

同一部电影,译名却完全不同的情况,到底有多大概率呢?我们让数据来说话。这是一位台湾学者(2005)的研究成果。她收集了110个英文片名和对应的330个中文译名,并进行了统计:

这个表格直观地告诉我们,第一,这几个地区译名均不同的情况最多,说明译者在翻译片名时,仍以本地语言文化习惯及观众为主要考量因素。第二,也有1/5的译名相同,抛开抄袭的因素,大概译者都是按照源语为依归的译法,也就没有太多自由度,如The Godfather都是译作《教父》,Pearl Harbor都是译作《珍珠港》。第三,内地、香港译名相同的比例超过大陆、台湾的相同比例,这或许有政治、商业或地理上的因素。而台湾、香港译名相同的比例比较低,大概是因为两地电影商各自不同的经营策略。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这几个地区片名翻译的基本规律,研究者又把这330个译名大致分成两类:尊重源语和尊重译入语。参见下表:

根据上述的研究数据,可以大致得出这样的结论:香港译名最自由,强调译入语最多,口语化现象较普遍;台湾译名自由度略逊,也以强调译入语为多,倾向创造流行词汇,但也易形成公式化;大陆译名多强调源语逐字翻译或直译,少有如港台地区的夸饰译法,似乎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我们对大陆的情况了解较多,对港台的情况则未必很清楚。香港因为文化的中西合璧,其译者在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上的羁绊较少,常从商业角度考虑,所以会有《月黑风高》(Shawshank Redemption)、《情陷红磨坊》(Moulin Rouge)、《史密夫决战史密妻》(Mr. & Mrs.Smith)等这类显得戏谑化、媚俗化的译名;译者也常有地方化、口语化(粤语化)的考虑,所以就产生了《咪走鸡》(Chicken Run)、《走佬俏公主》(The Princess Diaries)这类具有浓重粤语文化色彩的译名。台湾的片名翻译也是高度商业化,具有强烈的夸张性,喜欢用一定的格式和套路,比如“终极”“火线”“桃色”“致命”“神鬼”“追缉令”等。一系列以“追辑令”为卖点的电影译名有:《火线追缉令》(Seven)、《第六感追缉令》(Instinct)、《终极追缉令》(The Professional)和《桃色追缉令》(Disclosure)等。
还有一系列怪力乱神模式的“神鬼”译名,如《神鬼奇航》(Pirates of the Caribbean)、《神鬼传奇》(The Mummy)和《神鬼认证》(The Bourne Identity)等。不过,台湾电影译名也有一些匠心独运之作,比如谐音使用,炉火纯青,无人能敌。用《门当父不对》翻译Meet the Parents,用《爱情药不药》翻译Love & Other Drugs,用《杀客同萌》翻译Sucker Pu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