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翻译的难度与不可译性

第四节 歌曲翻译的难度与不可译性

歌曲,特别是影视歌曲的译配,是很有趣味的,有点像填词作赋,但是难度却是不可低估的。实际上,有些歌曲甚至是不可译的。比如rap,没有太多旋律,歌词中有大量俚语、俗语甚至粗口,翻译起来难度就很大,即使翻译过来也未必好唱,唱起来也失去了本土文化的味道。这种过于接地气的歌曲是不宜翻译的。

还有一类文字游戏的作品,如字母歌、拆字歌、回文歌、绕口令歌以及其他以语音差异为主要内容的歌曲,也是不可译的。举例来说,美国电影《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Do-Re-Mi”,这是修女玛利亚对七个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时唱的,教他们认识七个唱名。我们也还是自己先试译一下:

Doe,a deer,a female deer

Ray,a drop of golden sun

Me,a name I call myself

Far,a long,long way to run

Sew,a needle pulling thread

La,a note to follow Sew

Tea,a drink with jam and bread

That will bring us back to Do(oh-oh-oh)

其实,直译歌词并不难。以下就是一个译配版本:

“哆”是一只小母鹿,

“来”是金色阳光照,

“咪”是称呼我自己,

“发”是道路远又长,

“索”是穿针又引线,

“拉”是音符紧跟“索”,

“梯”是饮料加茶点,

然后我们再唱“哆”。

可是这样唱出来的效果并不好。英语中doe(母鹿)和唱名“1”发音相似,ray(光线)和唱名“2”发音接近,每一个唱名都和一个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单词巧妙地编排在一起。而汉语“母鹿”和唱名“1”的发音完全不搭界,唱名“2”发音与“光照”也没有关系。如果是中国孩子学唱,绝不可能使他们便捷地记住这7个唱名。所以,歌词翻译家薛范先生采用变通手法,效仿原曲用谐音对原曲进行了如下译配。据说音乐剧《音乐之声》在我国用汉语上演时,饰演玛丽亚的成方圆就采用了薛范的歌词。

“多”好朋友多呀多,

“来”快来呀来唱歌,

“咪”看脸上笑眯眯,

“发”要发出光和热,

“锁”能拴在门和窗,

“拉”是用力往回拖,

“西”那太阳往西落,

回头我们又唱“多”。

虽说歌曲译配难,译者还是得想出办法来克服。下面这个例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很好的译配版本。原曲是美国音乐剧《窈窕淑女》(My Fair Lady)中的一首插曲,这是语言学家黑金斯教授纠正出身贫寒、满口乡音的卖花女埃丽莎的一首教学歌曲,主要让埃丽莎练习[ei]这个音。

The rain in Spain stays mainly in the plain!

在西班牙的雨总下在平原!

Now once again,where does it rain?

再说一遍,哪里下雨?

On the plain!On the plain!

在平原!在平原!

And where is the soggy plain?

这平原在哪里?

In Spain!In Spain!

西班牙!西班牙!

The rain in Spain stays mainly in the plain!

在西班牙的雨总下在平原!

直译过来,歌曲在原剧中起到纠正语音的作用就荡然无存,这样的译文也就毫无意义。一种解决办法是采用原曲原唱,字幕显示直译歌词以及译者注,解释剧情;另一种就是像薛范那样变通处理,重新另填一首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