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语会话原则

一、口语会话原则

小说、散文和诗歌等其他文学作品有着明显的难易之分,对读者的文字能力也有不同的要求。与此相反,影视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除了极少数实验性的作品之外,绝大多数电影和电视剧是供普通大众观赏的。因此,影视剧的语言必须符合广大观众的认知水平,要求能一听就懂。故弄玄虚,只能适得其反。

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是印在纸上的,如果读者一遍看不懂,还可以回过头去重新再看一遍。影视剧中的语言是有声语言,转瞬即逝,具有即时性、聆听性,因此一般要求观众一遍就能听懂。观众若听不懂,只能放弃,既不能再听一遍,也不容思索,因为一思索便会听不清后面的话。当然,如果是录像带或影碟,可以倒过来再放一遍,不过这样做就太乏味了。因此,影视对白的译文必须流畅通顺,含意明确。这就要求影视语言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其对白不能过于典雅、晦涩。影视剧中人物的对话不是供观众慢慢阅读品味的,而是要转化为配音演员的声音,使观众在观赏的瞬间去理解接受的。因此,仅仅做到语言上的通顺是不够的,还要使之贴近生活,易于上口,便于听懂。这样的译文,通过配音,才能与人物表情(包括口型)相吻合,达到自然逼真的艺术效果。

例1:选自《魂断蓝桥》(Waterloo Bridge)

Woman:I always run about myself—as my old man says,a moving target is 'arder to 'it!Ain't it?

译文一:我总是自己跑来跑去,因为我家长辈说,移动的靶子很难瞄准。不是吗?

译文二:我一向靠自己跑。我们家老爷子说,活动的靶子不好打,你说是吗?

这是躲避空袭时人们在防空洞里的闲聊,my old man译作“我家长辈”,不符合口语化的翻译原则,类似的还有用“移动”来译moving。

例2:选自《泰坦尼克号》(Titanic)

Jack:Listen,Rose.You're going to get out of here.You're going to go on and you're going to make lots of babies.You're going on to watch them grow.You're going to die an old...an old lady,warm in her bed.Not here.Not this night.Not like this,do you understand me?

译文一:听着,露丝。你会脱险的,你会继续活下去的。然后生很多孩子,看着他们长大。你寿终正寝,安死家中。不是死在这里,不是死在今晚。不是这样死法。明白我的话?

译文二:听我说,露丝。你会没事的,你会活下去的,生一堆小孩,看着他们长大。你会长命百岁的,在家里终老。不会死在这儿,也不会是今晚,不会这样死的。听到没有?

比较两个译文,弥留之际的杰克对爱人的最后叮嘱,不可能文绉绉地用上“脱险”“寿终正寝”之类的语言,不符合当时的场景,也不符合杰克这个小人物的语言特点,因为他不过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画师。

另外,欣赏文学作品是通过眼睛阅读的,而影视作品的语言则是通过耳朵聆听的,这在影视翻译中会出现一些令译者头痛的事。例如he、she、it三个词,译成汉语分别为“他、她、它”。这三个汉字虽然发音一样,但字形不同,因而对于文学作品的读者来说,区分这三个字并不成为问题。但是对于影视作品的观众来说,常会为此迷惑。“He beat her.”译成中文为“他打了她”,看文本,读者不会误解,但听众就伤脑筋了。是“他打了她”还是“她打了他”?这就需要影视翻译的译者灵活地做一些弥补工作,比如把其中一个人物的名字或身份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