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翻译的要领

第二节 歌词翻译的要领

首先,歌词的翻译遵循翻译的一般规律:要以篇章作为翻译的单位,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要研究歌曲创作的时代、社会、文化等背景,才能正确传递歌词的意义;对于语言的细节要进行具体深入的推敲,避免技术上的错误;另外,还要考察歌曲的风格,为译文语言审时度势等等。

除了文学翻译的这些普遍规律以外,歌词译配还有其特殊性。如果不清楚,译配的歌词就无法演唱。总之,与音乐相配的演唱效果才是衡量译文优劣的最终标准。作为译配者,我们应该注意歌词翻译的哪些特殊规律呢?

一、一音一字。译文的字数应与原文的音节数相等。英语歌词一句有几个音节,翻译的歌词也应有几个汉字。

例1:T.H.Bayly创作的经典英语歌曲“Long,Long Ago”,是一首随语成韵、随韵成趣的好歌。以下歌词只取其第一节:

Tell me the tales that to me were so dear,

Long,long ago,long,long ago;

Sing me the songs I delighted to hear,

Long,long ago,long ago.

按照英语音节的划分,歌词如下:

Tell me the tales that to me were so dear,(10个音节)

Long,long a-go,long,long a-go;(8个音节)

Sing me the songs I de-light-ed to hear,(10个音节)

Long,long a-go,long a-go.(7个音节)

歌曲传入中国,有两个译配版本:译文一是20世纪30年代我国老一辈音乐家青主先生译配的,“一音一字”做得很严格,特别是原曲中反复咏唱的long,long ago(4个音节)和long,long ago,long ago(7个音节),找到了旗鼓相当、铢两悉称的汉语歌词“久久矣哉”(4个汉字)以及“久久矣哉,久矣哉”(7个汉字)。很多老一辈的人就非常喜欢这个版本,虽然这四个字对于现代年轻人有点太古雅了。

译文一

译文二其实也是相似年代的产物,可能因为语句比较活泼,仍然沿用至今,至少香港流行组合Twins翻唱时用的就是李抱忱的译配词(译文二)。

译文二

总之,语言节奏要与音乐节奏相配合才不会破坏歌曲的气韵。译配应尽可能做到一个汉字对应一个英语音节,因为从发音角度来看一个汉字即相当于一个英语音节。把一个汉字与一个英语音节相对应是可以并且不是很难做到的。这不仅仅限于英语,其他外语也是适合的。

二、注意音韵。讲究韵律的歌词,圆美流转,和谐耐听。犹如诗歌的用韵,“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有柱石,此外不牢,倾折立见”(沈德潜)。夏衍先生曾说:“我们现在有些写歌词的不讲音韵、平仄、对仗,这怎么行?从古以来的歌曲唱词都是讲音韵的,不讲这个就难唱。”译配歌曲受到语言意义的限制,不能因韵害意,不过能够顾及宽韵的,还是需要译配者竭力为之。

例2:《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俄文歌曲,译文是否忠于原文,我们限于语言障碍,可能未必了解,但仅仅是从音韵的角度看,这首译配歌曲的歌词的确是朗朗上口,好唱好记。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薛范 译配)

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只有风儿在轻轻唱;

夜色多么好,心儿多爽朗,在这迷人的晚上;

小河静静流,微微翻波浪,水面迎着银色月光;

一阵清风,一阵歌声,多么幽静的晚上!

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旁,默默看着我不作声,

我想对你讲,但又难为情,多少话儿留在心上;

长夜快过去,天色蒙蒙亮,衷心祝福你好姑娘;

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按照译者薛范先生的话说,选用什么韵,通常要先看每段歌词的末句,尤其是结尾句,判断一下可以选用哪几个韵目,然后倒推着看看前面其他各句能否适合选定的韵目。这首脍炙人口的俄文歌曲,用的是十六唐韵的ang,如“唱”“朗”“上”“浪”“光”等,唱起来深情隽永。

例3:爱尔兰诗人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有一首短诗“When You Are Old”,后来改编成中文歌曲《当你老了》。叶芝的这首爱情诗是送给当时爱尔兰自治运动的女性领导人毛特·冈的,被世人称为“感动了一个多世纪的爱情绝唱”。

先来看一下韵脚abba的原诗以及同样是韵脚abba的袁可嘉先生的译诗: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a little sadly,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后来,音乐人赵照根据叶芝的原诗和袁可嘉的译诗进行了谱曲和歌词的改编,就有了以下的演唱版本。除了歌词本身温暖朴素的意蕴,我们依然能感觉到歌词中的音韵之美,比如押十五痕韵的“沉”“盹”“春”“辰”“魂”“纹”等字,把意境一步一步推向深情。

当你老了 头发白了

睡意昏沉

当你老了 走不动了

炉火旁打盹 回忆青春

多少人曾爱你青春欢唱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 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还爱你虔诚的灵魂

爱你苍老的脸上的皱纹

当你老了 眼眉低垂

灯火昏黄不定

风吹过来 你的消息

这就是我心里的歌

三、实重虚轻。一般来说,译文要把实词或要强调的词放在音乐重音上,把虚词或不重要的词放在非音乐重音上。

例4:“巴比伦河(Rivers of Babylon)”是20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英文歌曲,观察一下音乐重音和中文歌词的重音,特别是第一句。

By the rivers of Babylon,

译文一:我们来到这巴比伦,

译文二:在巴比伦河的旁边,

There we sat down,

译文一:坐在河旁,

译文二:我们坐下,

Yeah,we wept,

译文一:痛苦悲伤,

译文二:哭泣心酸,

When we remembered Zion.

译文一:当我们回忆家乡。

译文二:当我们想起锡安。

通过试唱两个版本的译配歌词,显然译文一更好一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符合实重虚轻的原则。

四、避免倒字。这是讨论汉语的声调与旋律线条怎么般配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字调”或“声调”是汉语独特的语音现象。西方作曲家为外文歌词谱曲时,只需考虑歌词的轻重构成的节律,无须考虑字调,而中文歌词既要考虑节律(句读),而且要考虑汉语歌词高低升降的声调。

汉字有四声,阴、阳、上、去。第一声(阴平,或平调,“-”)最高;第四声(去声,或去音,“ˋ”)其次;第二声(阳平,或升调,“ˊ”)第三;第三声(上声,或上音,“ˇ”)最低。声调不同,语义也不同。而音乐旋律的起伏会自然地影响汉语本身的语调,下面是双字组合的大致配音规律:

(1)音乐旋律走向:上行

相般配的双字组声调:阳平-阴平 阳平-去声 上声-平声 上声-去声 去声-阴平

(2)音乐旋律走向:下行

相般配的双字组声调:阴平-阳平 阴平-去声 平声-上声 去声-阳平 去声-上声 同声词

(3)音乐旋律走向:同音进行

相般配的双字组声调:同声词或其他声调都可以,但在句末宜用平声或去声,不宜用上声

如果音乐旋律的走向,即音符的高低变化,与汉语语汇的声调变化相反,就可能引起语义模糊和错误,就是专业人士说的“倒字”。举一个例子,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歌曲“故乡的云”,有一句“归来吧,归来哟”,“归来”(第一声→第二声)字调是下行,旋律曲调却是上行,听起来像“鬼来吧,鬼来哟”。

汉语中有不少同音不同字调的词汇,比如:平常-品尝,后退-后腿,亲手-禽兽,轻信-清醒等,如果我们翻译歌词时,没有注意字调与旋律的般配,随便配入现成的曲调,搞不好就会闹笑话。

总之,译配歌曲绝非易事。考虑到与音乐相配的演唱效果形成种种制约,所以译配歌曲时,语义的“信”和一般文学翻译有较大差异,不能过分苛求。总的原则是“统摄原意,另铸新辞,适合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