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翻译的策略

三、戏剧翻译的策略

翻译策略有不少术语和相关理论阐释,讨论最为激烈的莫过于“归化和异化”了。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在这里做一下解释,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那么,在翻译戏剧文本时,应该采用何种策略呢?是归化还是异化呢?首先,戏剧文本的文化特性和交际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翻译的策略。在戏剧翻译中,当需要对原文获得最佳相似时,异化是理想的翻译方式。如翻译古希腊悲剧或莎士比亚作品时,出于对原剧的尊敬,观众往往喜欢观看忠实于原作的戏剧表演。然而异化在戏剧翻译中的应用是非常有限的。演员和观众交际的同步性要求译者对原作进行一些文化改译,以便于目的语观众的理解。

其次,源语文本的文化内涵能否成功地传达出去,也是戏剧翻译者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倘若源语文化可以被顺利地、毫无理解困难地传达给译语观众,那么译者完全可以考虑保留源语文化元素,即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但是,当戏剧作品中涉及地域文化色彩浓重的风俗习惯或概念时,译者必须做出一些调整或是补偿。戏剧作品的译者又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译者。诗歌、散文、小说的译者可以采用文内解释或文外加注等方法,来向目的语读者说明某些特定的文化概念,而戏剧作品的舞台性和瞬间性,决定了可供剧本译者选择的补偿手段是非常有限的。为了使身处译语文化背景的观众在欣赏译语戏剧时能够获得和身处源语文化背景的观众同样的感受,译者就不得不将剧本从源语文化环境移植到译语文化环境,对源语文化背景做一些归化的处理。比如《茶馆》中有这样一句,“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句俚语很有中国特色和口语化特征,但是考虑到西方文化以及戏剧的及时性和表演性,不得不对这句话做个转换,译者英若诚先生的译文是“A dog's life better than no life.”这样的转换不仅仅贴合英语文化,而且朗朗上口,是归化的典范。

所以说,戏剧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语际转换,还涉及语言之外的其他各种因素。戏剧翻译要考虑文本使用者和观众的需求,要考虑戏剧的舞台性、视听性、口语性以及语言的动作性。戏剧翻译与其他类型文本的翻译一样都要面临语言和文化的问题,但与此同时要比其他类型文本的翻译受到更多的限制。这正是因为戏剧文化因素的传译需要考虑舞台表演的瞬时性和大众性。阅读的过程允许读者对文本中陌生的文化元素进行深思熟虑,然而演出却必须在瞬间把信息传递给观众,因为观众没有第二次机会对演出内容进行消化与吸收。因此,在戏剧翻译中,归化策略是普遍接受的翻译方法。

此外,和其他类型的翻译一样,戏剧翻译同样要涉及各个领域的知识。因此,译者需要具备综合素养,对文学、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有全面的把握。同时,译者也可以同语言学家、文学家、剧作家和戏剧导演合作,共同研究戏剧和戏剧翻译的特殊性,探索戏剧翻译的规律,译出更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