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帕特里夏的访谈记录(节选)
希:你认为改编古典文学作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帕:去研究那些经得起重新分析的小说,重新阐述那些富于人性内涵的故事,把它们用一种不同的媒介重新讲述,展开描述我们所理解的全部复杂性,并且它还能唤起我们的集体记忆。
希:当你准备改编小说的时候,你觉得忠实于原著有多重要?
帕:忠实原作很重要,如果电影提供的是和原作完全不同的东西,那何不改个不同标题。当然我们不能低估这样的一个基本事实,就是说这毕竟是从一种艺术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艺术形式。一个作家的工作是从准确的词、短语、句子、段落开始,语言风格至关紧要。但当你把它改编成一部电影,所有这些对语言和写作的要求都没有了,物化的形式使得一些东西变得不重要,而另一些难处理的东西变得重要。所以作为一个改编者你要满足两点:既要符合作者意图,又要适合电影的要求。
希:你对这个文本做了哪些改动?
帕:我把书面语做了些改动,让它更符合日常语言习惯,主要是改成短句。
希:从后现代文化和视角出发解读一部小说并改编它,你认为会不会带来一种危险,也就是说会不会强加一些对于小说作者和原著来说不相干的含义?
帕:是的,整个事情都是“危险”的。但有些故事我们需要重新讲述,一遍一遍又一遍,翻过来覆过去。童话故事一直都在变化。那些最重要的故事需要我们从后现代的角度重新讲述,重新阐释。
希:写剧本《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时候你考虑到观众吗?从一个导演的角度,你怎么把它视觉化?
帕:既想到也没有想到。我只想取悦自己,然后希望我足够常规,那么它就会取悦别人。我知道它对一些人来说可能仅仅是室内喜剧,而对另一些和我相似的人来说则意味着政治含义。对那些不想看真实的糖衣药丸的人来说,我尽力让影片简单、有力而真实。
希:拍电影过程中你改动剧本了吗?换句话说,会不会有一些场景写在纸上的时候看着很好,一旦在现场却让人很失望而必须改动?
帕:没有。我非常遵守计划。唯一的大改动是在主要拍摄结束前的两个月,当时拍托马斯·博特伦爵士(哈罗德·品特饰)为自己的行为忏悔,他的儿子汤姆快病死了。我们感到我们需要那个解释,否则奴隶问题就不能真正的得到表述完整。我最初认为这只是一个始终呈现的社会生活主题,不知怎么渐渐变成了需要更多阐释的次要情节。这就是那个场景的情况。
——摘自《曼斯菲尔德庄园小说与电影:帕特里夏·罗兹玛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