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声画对位原则

三、声画对位原则

文学作品是书面文字的艺术,而影视作品是综合性艺术,观众在听到演员说话的同时还看到演员的表演。当然还有画面的各种变化以及配乐和音响效果等。对于影视翻译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到演员的对白和表演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两者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后者对前者不仅起着辅助性的作用,也起着制约性的作用。具体地说,演员的对白受到演员说话时的口型、停顿和示意动作这三点的制约。示意动作如手势、点头、摇头等,实际上是身势语言(body language),也是影视语言的一部分。这些制约对影视翻译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影视剧中的对话不是自足的语言系统,而是作为作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多重语境的制约下发挥传情达意、塑造艺术形象的功能。影视剧翻译的任务是语言转换,但是,转换是手段,其目的则是用译语置换源语,并使译语在新的语言环境里同样具有传情达意、塑造艺术形象的功能。语言的差异性和语境的制约性给翻译的语言转换设置了重重障碍。如何跨越这些障碍以实现其目标,是影视剧翻译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影视剧本的翻译有自己的特点,要考虑其中的停顿、节奏、动作和人物性格,还要琢磨俏皮话、幽默、言外之意、潜台词,当然还要考虑到配音的“上口”和“合口”。“上口”是我们讲过的口语会话原则、人物性格原则,“合口”就是我们所说的声画对位原则。配音译制要依据人物的实际话语进行翻译,同时按照人物口型选择词语和句子结构,其任务是完成配音脚本,以便拿去让配音演员给剧中人物对口型。(当然,即使是拿去打字幕,译本的句式安排至少要跟得上画面的运动和人物说话的节奏。)

配音翻译所说的“合口”,其实包含三个“一致”(synchronization):第一,是口型开合的一致,即lip synchrony或phonetic synchrony;第二,是口型长短的一致,即isochrony或synchrony between utterances and pauses;第三,是与示意动作配合的一致,即kinetic synchrony或body movement synchrony。也就是说,译文要尽可能与源语口型开合相似,语音长短一致,配合画面上的动作。译文过长或过短,口型相差悬殊,脱离示意动作,都会给配音带来麻烦。

1.口型开合的一致

做配音译制时,要尽量选用发音口型相近的词,尤其是独词句、句首句尾的词以及对人物脸部有特写镜头时的台词。特别要注意英语中的开口元音(open vowel)、双唇辅音(bilabial consonant)以及唇齿辅音(labio-dental consonant),合理选用汉语中的“四呼”——开口呼(双唇打开)、齐齿呼(双唇小开)、合口呼(双唇微合)以及撮口呼(双唇前撮)。

例6:选自苏联影片《普通一兵》

(俄语)乌拉!

译文一:万岁!

译文二:冲啊!

俄语的“乌拉”就是汉语的“万岁”,那么为什么不能采用译文一呢。影片演员在冲锋时为了鼓舞士气,大声喊“乌拉”,词尾的口型是开口元音,加上演员拖长语音,又是近距离拍摄,所以开口口型非常突出。倘若用“万岁”,词尾元音开口度很小,不能匹配,因此当时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翻译人员创造性地用了“冲啊”这个词。“啊”是开口呼,口型相似,而且符合中国士兵的冲锋号子。

例7:选自《时尚女魔头》(The Devil Wears Prada)

Emily:No!No!No!

片中米兰达的助理艾米丽得知老板要提前回来时,惊恐地说出了三个No,而且嘴型异常夸张,当时的译制版本翻译成“不!不!不!”倒不如结合口型的开合,翻译成:“噢!噢!噢!”

例8:

Come in!

译文一:进来。

译文二:请进。

原句结尾口型较小,若翻译成“进来”,汉语对白结尾口型是开口元音,因此用“请进”(“进”是齐齿呼)会更好些。

例9:

—If charges are filed...

—Not if,old friend,W HEN.

译文一:

——如果指控成立……

——不是如果,是到时候。

译文二:

——万一指控成立……

——不是万一,是一万。

在该例中把if译作“如果”或“万一”,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译文二第二句结尾的“万”和原语的when,口型极其相似,又都是尾词,所以译文二比译文一更高明一些。

2.口型长短的一致

所谓口型长短的一致,实际上就是要保证源语对白的时间和配音对白的时间相当,屏幕演员开口说话时,配音对白正好跟上,屏幕演员结束语句时,配音对白正好也结束。如果时间(timing)上有提前或滞后,都会严重影响观影效果。不要说观看译制片,就是大家在家看电视、现场听演唱会,发现演员口型提前或滞后,都会觉得很别扭,甚至感到受骗。因此,一定程度上说,口型长短比口型开合要重要。在影视剧对脸部有特写或有近景时,对5个词以下的短句,要特别注意对口型,把握长短。如果只是远景或是旁白中的台词,配音翻译的自由度就相对大一些。

做到口型长短一致,比较简单的做法是数音节,英文几个音节,就翻译成汉语的几个字。比如I agree是三个音节,就译作“我同意”三个汉字,节奏上严丝合缝。又如,Do you understand?是五个音节,与“听明白了吗”五个汉字也是基本对等的。

例10:选自《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

—Bandersnatch!

译文一:班纳毛兽!

译文二:大毛兽!

此句台词表现的是对大怪兽Bandersnatch突然出现时的惊恐,因此口型的开合异常大,这给配音翻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原句是三个音节,译文二在翻译时也做到三个汉字,比译文一更胜一筹。

例11:

(日语)おやすみなさい

译文一:晚安。

译文二:那就请您休息吧。

日语表示晚安的词有七八个音节,如果译成“晚安”,屏幕上演员还在说话,而配音却戛然而止,让人摸不着头脑。所以译文二在口型长短控制上做得更好。

例12:

Didn't he tell you?

译文一:难道他没有和你说过吗?

译文二:他没告诉你?

例13:

Good as new.

译文一:和新的一样好。

译文二:像新的。

上述两例的译文一都存在字数过多的问题,配音的口型长短存在风险,所以翻译时要仔细斟酌。

我们在配音翻译练习之前,可以试验同一种语言的配音练习,比如手机中的一款“英语趣配音”的软件,就能让我们体会用英语配英语的感觉,帮助我们掌握配音的节奏。

3.口型与示意动作的一致

声画对位不仅仅指的是口型的长短、开合的吻合,对话时的示意动作(包括头、手和其他身势语言)也是翻译时需要重视的。例如,屏幕上演员在摇头,配音对白里就不大可能出现肯定的“是”。

例14:

Can you locate us on the map?

(示意动作:手指自己,然后指地图)

译文一:你能在地图上找到我们的位置吗?

译文二:我们的位置,找出来。

例15:

I've been your family doctor since you are...this high.

(示意动作:句尾有一个手心向下的手势,表示对方的个子曾经这么高)

译文一:你才这么高的时候,我就到你们家做家庭医生了。

译文二:我来你们家做家庭医生的时候,你才这么高。

例16:

Tessa:So we shouldn't rule out murder.

Lance:No.

(示意动作:两人都先后摇头)

译文一:

泰莎:因此不能排除他杀。

兰斯:是啊。

译文二:

泰莎:因此不能排除他杀。

兰斯:不能。

上述三个例子的译文一在语义上都没有错,可是却因为不能配合画面动作,让人看着画面、听着配音对白,感觉很别扭;而译文二则比较好地解决了和示意动作配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