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配音概况
配音翻译是将影音文本从源语言转换成目标语言,再由配音演员依据目标语言台本将源语语音完全或部分地替换成目标语言。作为影视翻译的一种重要形式,配音(dubbing)主要用于欧洲(如德、意、法、西、奥、匈、土、捷等,特别是法、德、西、意四国)、美洲(如巴西、墨西哥、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一些亚洲国家(如中、日、韩等)和北非国家等。
配音术语的宽泛定义还包括画外音配音(voice-over)、叙述配音(narration)或自由解说配音(free commentary),指的是用另一种声音覆盖视听作品中的原始声音。画外音配音是在降低源语音量的同时,补入完整的目标语语音,通过双语共存来强调影音对象的真实感。这种配音翻译模式常见于以写实为主的影视题材,比如纪录片、采访及新闻报道。自由解说配音则是通过节译等翻译变体形式对幽默录像、少儿节目、纪录片及企业宣传片等进行的配音翻译。除了这两种配音翻译,在西方还有一种叫作视障配音翻译(audio description)。顾名思义,视障配音翻译的受众或失明,或视力极弱,其配音翻译的内容除了对源语台词进行翻译外,还要加入大量的视频内容解说信息。不过,多数情况下,所谓配音翻译,一般指的是对口型配音(lip-sync dubbing)。我们这一章采用的也是这个狭义定义。
配音是影视翻译中最古老的形式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因为当时的有声电影(sound films)需要介绍并引入其他语种和国家。其实,最开始曾经设计过同一部电影制作成多语种版本,比如一部法语片,请英国演员再演一遍,但是考虑到高昂的成本以及外国观众不买账,也就搁置了。而字幕译配在一些国家也不受欢迎,因为要考虑观众的文化水平、对外国语言的拒斥以及本国的语言沙文主义等,一些语言强势、经济强势的国家还是排斥字幕的。在这种情况下,配音译制就应运而生。一般认为,配音和字幕的取舍往往是出于经济原因的考虑,因为字幕译配快捷省钱;有趣的是,早在20世纪30年代,德意西三国之所以偏好配音,却是因为政治因素。为了防止当地民众接受国外的某些思想言论,最便捷的方法就是配音译制,让观众无法接触到原声,有时甚至会凭空编造和原文完全不同的语段。
虽然早期的配音电影技术不成熟、观众反应冷淡,但是在多方努力之下,配音译制有了极大发展:配音演员(dubbing voices)的表演愈发自然,口型也对得愈发严丝合缝,而且配音的剧本台词翻译越来越过关。理想的配音台词能够满足多个“一致”或“同步”(synchronization),即口型开合一致、口型长短一致以及与示意动作一致[1],不仅如此,好的配音剧本还能够给观众造成所见演员确确实实在用目标语说话的印象。
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配音译制的发展超乎想象[2]。儿童观看的动画片几乎都是配音的,历史上比较排斥配音的葡萄牙、丹麦和挪威开始为青少年电视剧和电影配音,俄罗斯的配音也开始逐步取代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译配解说。另外,网络游戏的本地化和一些字幕国家的外国广告也采用配音了,很多DVD在字幕之外加上配音了,业余配音组(fandubbing)在国际上也非常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