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与字幕之争
配音翻译和字幕翻译是影视翻译最重要的两大类型,各个国家对于两者各有所爱,这也说明配音和字幕有不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根据1998年出版的《翻译研究百科全书》(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按照译制方式粗略划分,欧洲版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域。
第一个是配音国家区,例如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配音是这些国家电影电视翻译的标准方法。一般说来,配音的花费是配字幕的15倍。有的学者认为,选择配音译制其实早已跨越了经济因素,因为配音译制以译语文化为导向,是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简言之,就是一个国家在本国界限之内确保本国语言及其政治、经济、文化势力享有最高地位和优势。外国特别是美国影视产品的大量入侵,对很多国家的民族身份和文化整体性造成一定威胁。因此,配音译制也是一个国家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保护的重要手段。当然,配音还有其他优点,比如它对观众的文化水平没有太高要求,识字不多、视力不佳的老人儿童都很喜欢;普通观众看配音电影时也不用分心去看字幕,观感比较舒适流畅。其缺点除了经济上花费高昂、制作费时外,还会让观众产生失真的感觉,而且对配音翻译译者的要求很高。
第二个是字幕国家区,包括比利时、丹麦、芬兰、荷兰、希腊以及北欧一些小国。字幕较之配音,优点不少,首先就是性价比高。比如希腊,字幕翻译长期占主导地位,仅仅对有些儿童动画片才采用配音的方式,这与很多因素有关:希腊对外国文化开放与接纳的态度,尤其是国民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浓厚兴趣,以及希腊年轻人普遍较高的英语水平等。
第三个是译配解说区,例如俄罗斯、波兰等。译配解说较之配音或者字幕都更加经济。
综合看来,一个国家到底主要采用哪一种译制方式,往往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文化传统、制作费用、相关技术水平的高低、本土观众的文化水准、对外语的兴趣、本国的文化开放程度以及本土电影业的发达程度等等。然而,随着DVD技术以及其他影像传播技术的更新与普及,现在很多影视片DVD版本、网络版本都制作了多语种配音和字幕,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因而欧洲传统的配音与字幕国家之间的区分,如今也并不像过去那样简单化、一刀切了。
那么我国的情况如何呢?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算是一个配音译制国家,后来字幕片逐渐风行起来,大有取代配音片之势。其实这只是大城市的观众看到的一种假象。从某种程度看,原声加中文字幕的方式,在我国大中城市确有一定观众基础,但是从全国电影发行拷贝数量看,配音版拷贝也并不落后,这说明广大的老百姓还是喜欢配音版译制片。和配音相比,字幕译制还是有一些明显的缺点:首先,阅读字幕需要一定的文化程度,而我国尚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和半文盲;其次,看字幕分散视觉注意力,影响视听效果;另外,因为说话的速度一般比阅读文字的速度快,再加上屏幕的限制,所以字幕往往不能与实际话语完全同步,常常需要概括大意,甚至删减压缩,结果造成字幕的效果没有配音来得“吻合”。当然,我国大影院里为了照顾各方面的需求,同一部电影的放映有两种译制模式的也比比皆是。
课堂练习
以下的电视节目类型或者观众类型,比较适合配音、字幕还是译配解说呢?请在对应的栏目中打钩,并用英语口头解释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