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汤显祖和《牡丹亭》
汤显祖是中国明代末年一个富有传奇色彩、具有浓厚思想家气质的伟大文学家、戏曲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100位国际文化名人之一。汤显祖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牡丹亭》,该作品盛行一时,许多人为之倾倒,可谓“《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牡丹亭》,原名《还魂记》,又名《杜丽娘慕色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描写了大家闺秀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的生死之恋。与《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玉茗堂四梦”。
国外的文艺界、学术界对汤显祖及其剧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第四卷中,谈到中国明代文化时说:“在16世纪的戏曲作品中,汤显祖的《牡丹亭》很重要。这部作品对旧道德基础进行了挑衅。”英国《新版不列颠大百科全书》(1974年版)中对汤显祖评述道:“明朝对于戏剧文学的最大贡献,是创造了一种多幕的戏剧形式,即‘南戏’。皇室成员、闻名学者以及官员,如王世贞,尤其是汤显祖都写了剧本。……感伤的浪漫主义是明朝戏剧创作中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该剧作也在现代语境下被改编,保持原来的艺术框架,体现戏剧融诗、文、歌、舞于一体的特色。以Birch(白之)的译文为基础,由谭盾作曲,彼得·塞拉斯导演的歌剧版,先后在维也纳、巴黎、罗马、伦敦、旧金山上演,将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引起了西方观众的兴趣。由美籍华人陈士争执导的55出全本《牡丹亭》,分为6集,其标题分别为“惊梦”“寻梦”“幽媾”“回生”“责寇”“圆驾”,用三个下午和三个晚上演完,1999年7月在林肯中心艺术节又上演了三轮。2000年2月到3月,美国的中国戏剧工作坊以昆剧演员和玩偶交错演出的方式,在纽约多罗茜剧场上演了由冯光玉和史蒂芬·卡普林导演的《牡丹亭》,受到了西方观众的热烈欢迎。
早在17世纪初,《牡丹亭》就已经东传日本。这部剧作最早译成的西方文字是德文。北京大学洪涛生教授翻译的《牡丹亭》摘译本于1933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牡丹亭》最早的英译本是阿克顿选译的《牡丹亭·春香闹学》,载《天下月刊》第8卷1939年4月号。Birch于1965年在《中国文学选读》中选译了部分场次,并于1980年在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全译本。Birch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汉学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文学系名誉教授。Birch流畅的现代英语译文再现了原著的风貌,从总体上说是忠实于原文的,唱词部分和诗体部分都采用了自由诗的形式。张光前的英语全译本于1994年由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汪榕培的英语韵体全译本于2000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首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