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译文对比赏析

二、译文对比赏析

在翻译中国古典戏剧时,对于原文的理解是较为困难的地方。首先要对戏剧中什么是旦角,什么是生角有所了解;其次,对于文中出现的“皂罗袍”等曲调名,如何理解这些术语并翻译出来,也是译者需要关注的地方;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如何处理原文中的音韵?如何能够向西方读者传达原文的美感和艺术特色?如何恰当地表达原文的文化意象?下面我们以第十出“惊梦”的一段著名唱词为例,深入了解该剧作的翻译难点及各个译本的特色,从中可以学到戏剧翻译尤其是中国古典戏剧翻译的技巧。

原文: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Version One(Birch)

See how deepest purple,brightest scarlet

open their beauty only to dry well crumbling.

“Bright the morn,lovely the scene,”

listless and lost the heart

—where is the garden“gay with joyous cries”?

Version Two(张光前)

So the garden is all abloom in pink and red,

yet all abandoned to dry wells and crumbling walls

The best ofseasons won't forever last,

can any household claim undying joy?

Versions Three(汪榕培)

The flowers glitter brightly in the air,

Around the wells and walls deserted here and there

Where is the“pleasant day and pretty sight”?

Who can enjoy“contentment and delight”?

Version Four(李林德)

Already,bright purple and passion pink bloom in profusion.

Yet to crumbling well,faded walls,such splendor is abandoned.

But in this glorious season,

Where are sounds of joy in this garden?

我们先来看看美国汉学家Birch的译文。译者把“姹紫嫣红”译为“deepest purple,brightest scarlet”,一深一浅,一紫一绯两种颜色,译得很有画面感和层次感。Birch的“Bright the morn,lovely the scene”,译出良辰美景之意,而“listless and lost the heart”是译者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杜丽娘此时感到浑身无力,没了魂儿似的。“where is the garden‘gay with joyous cries’”这句,译者用“gay”来译“愉快的”。“gay”在现代英语中常常表示同性恋,而在莎士比亚时期的英文中有快乐的意思。不过,译文整体上而言明显不是莎风,这个词的使用在风格上是否统一有待考查。Birch的这段译文基本上是忠实于原文的,通顺流畅,节奏感也很强。值得一说的是,在1972年出版的由他主编的《中国文学选读》中,已经有了这段文字:

See how deepest purple,brightest scarlet

Open their beauty only to dry well's crumbling parapet.

“Bright the morn,lovely the scene,”

Listless and lost the heart.

—where is the garden“gay with joyous cries”?

从修改后文字来看,第二行更精练了,第三行分成了两行,更富有诗意。Birch的学术态度是严谨的,对自己的译文进行了认真修改,而且他的译文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最早的译文到最后全书完成,至少经历了七八年的时间。Birch英译的《牡丹亭》基本没有采用传统的格律,也没有押韵,只有为了取得滑稽的效果时才采用韵脚。西方演出的《牡丹亭》都以Birch的译文为基础,他的译文确实为《牡丹亭》从中国走向世界起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刚才在对比中出现的另一个译本,张光前先生的译本,在此也简要介绍一下。和Birch的译文相比,张光前译本最大的特点,是更加准确地传达了原著的意义,这也是中国译者翻译中国古典名著的一个强项。从译文可以看出,张光前先生的古文功底是非常扎实的。他在翻译唱词和诗句的时候,多数情况下使用了素体诗的格式,以抑扬格为基本节奏,偶尔也有顺其自然而押韵的地方。刚才的这一段译文中,张光前的译文有一处很有特色,他以so来对应yet,不仅译出了文中的意思,还在形式上保持了对仗。张光前先生的译文前两行是整齐的六音步抑扬格,后两行是整齐的五音步抑扬格,没有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义,而传达的意境是基本准确的。

汪榕培的译文同样忠实于原文,以他自己的话说,希望能够“创造性地准确再现原著的风采”,并且在策略上较为灵活,“把散体对话或独白部分尽量译成明白易懂的英文”。汪先生能够以韵体翻译全剧已经十分不易了,为该剧本走向世界迈出了新的一步。不过,此处的译文也存在一处不当。“都付与断井颓垣”一句,汪榕培先生将其理解为花瓣掉在了井边,这一点未免令人有些困惑。

李林德译的“bright purple and passion pink bloom in profusion”提到了紫色,而且bright和passion给人以沐浴阳光的感觉,这与Birch的译文相比,美感上存在差异,但也几乎不分轩轾。Birch的译文描述出一种花颜色很深,另一种颜色则很亮:“deepest purple,brightest scarlet”。这种描写把人带到了一个安静的、五彩缤纷的、温度适中甚至偏凉的花园,让人心旷神怡。而李林德译文中的花可以想象出是在强烈阳光照耀下,其本身颜色并不能得到展现,而都泛着醉人的金黄色,看得人睁不开眼,让人倦意萌生,春意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