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现况:以李欧梵的《观影自传》为例
你知道什么样的影评是好的影评吗?一位专家给了我们非常权威的答案。菲利普·洛佩特编撰的《美国影片人文选:从默片时代到现在》(增订版)编选了自20世纪初一直到21世纪以来美国主要知名影评人的重要文章。收录了72位影评作家,是美国电影百年来涵盖面最广、最全面的历史文集,是一部了解美国电影评论史的必读之作。
这位专家认为,好的影评应当简练描绘视觉形象、熟知电影创作的不同元素、准确分析电影在类型中的位置和电影人的专业成败、认识电影作为艺术和大众文化的双重属性、不局限于对电影做简单价值评判、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读者、充分发挥作者的个性、智慧和思想来充实影评的内容等等,使影评成为具有文化价值、个性特点和阅读快感的优秀杂文,使影评人成为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家,成为读者的“老朋友”,更好地参与和推动美国的电影文化。
影评人这一职业在美国源远流长,拥有许多值得研究和学习的经验。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影评和世界其他各国影评一样,也受到了商业化、全球化、网络媒体民主化等多种因素的挑战。
李欧梵作为一位学者,或者他自称的杂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影评人。他对于电影的评论和解读也是颇有见地,为学界所推崇。他出版了不少著作,都与影评有直接联系。譬如,在《我的观影自传》的自序中,有一个关键词是“失落”,李欧梵用这样一种情绪来表达电影的意义和情感的触发,“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它把时间和空间的限格都打破了,让我分不清影片中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当年的回忆和现今的感受。”电影院成为他逃避现实的场所。在那里,有他失落的青春,也给他熏陶与成长。“看老电影属于自我怀旧,只觉得那段年轻的岁月也随风而逝了。”
李欧梵写过不少关于文学和电影之间关系的文章。针对大批经典名著被改编成电影的现象,譬如《悲惨世界》《了不起的盖茨比》《云图》《少年Pi的奇幻漂流》等,李欧梵的看法是:重拍经典是对文学经典的迷恋情结,为什么很多电影翻拍自19世纪的文学作品?因为19世纪小说中的叙述最丰富,而对于20世纪的小说,叙述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语言的变化。经典重拍其实是不赚大钱的,但他们就是迷恋文学经典。我们爱看文学经典,一遍遍看文学经典改编的电影,也许是因为我们现在生活变化太快,新的取代旧的太多,人总是无意识地希望回到本真。人类一定需要记忆,不仅要憧憬未来,同时也要回忆过去,尤其是文化上最精彩的部分。总而言之,经典永远跟我们同在,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李欧梵认为,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与文化相关,文学和电影,还有音乐,都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构筑自己的空间,来抵抗现代社会的压力。
李欧梵的《上海摩登:一种新的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就是把电影研究纳入到文化研究视野的典范之作,单列“上海电影的都会语境”一章,探讨了电影院、电影杂志、电影观众与城市的关系,及其在构成都市流行文化、培育市民文化消费的习惯等功能,电影此时便作为构成都市“声光化电”的例证而出现。有一点值得思考,李欧梵是在电影研究中发掘出了上海与香港的“双城故事”。由于李欧梵身处海外,思考的是西方现代性,城市文化即是现代性的结果,而电影又是城市的产物,成为现代都市文化最佳的载体。因此,李欧梵的电影研究始终是现代性研究的一部分。
再来看看另一个影评人张英进。作为海外中国电影研究的代表人物,张英进积极在海外推进对华语电影的研究,关注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性。他连续撰写了介绍海外学者研究中国电影的相关论著,如《审视中国:20世纪中国电影研究在西方的发展》《西方学界的中国电影研究方法选评》《西方中国电影研究中的权威、权力及差异问题》等论文。以上谈到的这些著名影评人,不仅仅对电影评论和研究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在汉学研究或其他文学领域有着杰出的成就。影评本身也属于文学研究的范畴,做电影研究与做其他方面的研究本就是相通的,也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