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影评的冲击
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传统影评日渐衰落,网络影评作为一种新型文化现象,承载起诠释电影文化的重任。它不仅日渐改变着电影评论的面貌和发展格局,还对传统的电影评论观念、创作与传播体制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进而带来了电影评论创作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提供的工具的确有所不同——它可以容易地截图和贴图,这很了不起。出于这个原因,逐个镜头的分析在网站和博客上比在印刷媒体的影评中要多得多,而且的确增加了新的维度。”比如某网站上贴出了电影《断背山》某些分镜头解析,针对两个主人公之间细腻的情感做了具体的解读,不仅有画面与字幕的截图,而且发布于该电影上映后不久,具有时效性和普及性。
同时,网络影评具有娱乐化的特点,普通受众可以参与进来,或幽默、或讽刺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评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表达了作者对《无极》这类没有实际意义影片的消极态度,且该影评影响非常广泛。它是娱乐时代的产物,其出现是观众追求娱乐化享受的结果。再如,网络上流行的豆瓣影评,也是通过社区和贴吧的形式,集合大众的智慧,做出较为集中性的评价,帮助其他观众理解影评。据不完全统计,豆瓣影评在年轻观众当中具有较大影响力,不少观众在选择影片时会参考豆瓣的评分和网络评论的集体智慧。知乎影评也逐渐从小众人群中走到大众视野里,其中不少高质量的影评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
网络影评有个重要特点就是“超文本”。“超文本(Hypertext)是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超文本普遍以电子文档方式存在,可以链接到其他位置或者文档,允许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链接所指向的位置。”它与传统文本的差异如下:传统文本是线性结构,超文本是非线性的链接结构,采用超链接技术把一系列不同界面的文本链接在一起,使屏幕页面在空间上得到延展,形成立体信息场;传统文本是固定结构,一旦完成就不能改变,而超文本是随机结构,随着读者选择链接方式的不同而组成不同的文本;传统文本是封闭结构,超文本是开放结构,没有终结,为受众参与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比如,美国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在2004年开设了影评网站,其中收录了他本人撰写的5500多篇影评、700多篇文章和访谈、600多条电影名词以及2300多条互动问答,这些信息以超链接的方式组成了一个巨大的超文本,成为电影爱好者的驻留地。
网络影评人和传统影评人有一定的区别。比如,传统影评人一方面受到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发表阵地的限制,他们撰写的评论命题化突出,思想目的性强。而网络影评天然的独立性是传播平台本身信息对等性、参与随意性、发布匿名性等特征所决定的。网络世界里传统的“把关人”“沉默的螺旋”“意见领袖”等仿佛都不存在,评论者摆脱了媒体、社会身份等诸多束缚,秉着单纯表达情感、认知的主观意愿,自主独立地发表评论。正如豆瓣网网友这样评价:“影评人就是这么一种称职的观众,不被左右于宣传的糖衣炮弹或欲盖弥彰的剧情硬伤,不被和谐于庞大电影工业的潜规则或某报某网专栏的点击率,但也别真把影评人当口诛笔伐的侠客,往往心里十分愤慨,口中七八分叫嚣,笔下就只留两三分调侃。”
微博影评也是当下网络影评的时兴方式,由于网络平台的匿名性和微博字数的限制,微博影评在摒弃长篇大论的前提下,更追求影评内容的精炼性、直接性和简洁性,体现出强烈的草根特征。例如:“《死神来了》系列——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恐怖片,其卖点绝对不是血腥,而是人们的危机感与无力感。小弟我很喜欢这个系列,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也是一个恶趣味的凡人罢了……说实话,偶还蛮期待的”。可以看出以上微博影评内容更集中在个人电影观感上,并非传统影评中常见的对电影画面要素进行描述、对电影手法进行解析或对电影艺术思想进行深度解读;从写作风格上看,微博影评不追求影评话语的整体构思和严密逻辑,而追求碎片化的自在表达,对流行网络用语的运用较多,并且成为人们观影和在线打分的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