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翻译概论
歌词翻译与音乐、翻译和文学都有密切的关系。先说说歌词翻译的文学性。诗和歌词其实是一对孪生姐妹。比如,我们熟知的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Auld Lang Syne)就是根据诗人Robert Burns在1794年所写的一首诗配乐编曲而成的。
在中国古代,诗和歌本为一体。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是合拍入律的歌词。自元明以后,诗与歌词开始解体,而现代的歌词与诗的差别越来越大,但是好的歌词还是能看到诗歌的影子,或多或少也具有一些诗的特征。比如,1999年澳门回归的主题歌是根据闻一多先生1925年所发表的组诗《七子之歌》中的首篇《澳门》谱写的。即使在今天,尽管很多流行歌曲的歌词未必称得上是优美的诗篇,但听众和读者肯定不希望歌词像大白话似的普通滥俗。简而言之,歌词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学属性,这一点是我们翻译歌词时不能忽略的。
“Scarborough Fair”这首经典的英文歌曲,原先是一首古老的英国民歌,后来作为第40届奥斯卡提名影片《毕业生》(The Graduate)的插曲,广为流传。歌词秉承民歌之风,平实优美,以下是头两个小节的歌词以及两个备选译文:

如果暂时不从音乐性的角度看,译文一给人的感觉是松散拖沓,拉杂琐碎,比如一连串对植物的罗列“芫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翻译得虽然准确,但是字里行间失去了太多审美信息;而译文二则文辞典雅,意蕴隽永,同是描绘植物,“蕙兰芫荽,郁郁香芷”,就充满了诗意的芬芳。从文学性的角度看,大多数读者无疑会更喜欢译文二。
不过,不要以为翻译歌词只要有文学修养就万事俱备了。歌曲翻译是文学和音乐的联姻。歌曲翻译的音乐性,简而言之就是要求歌词能唱得出来,要合得上原曲的节拍。细致地讲,音乐性至少有三条:原曲的曲式结构制约译配词的句式结构;原曲的节奏决定译配词的顿歇和句读;原曲的旋律左右着译配词的声调和韵律。具体我们会在下一节中会讨论。
歌曲翻译之难,就在于它受文学属性和音乐属性的双重制约。译文再“信”、再美,如果不能用翻译的语言演唱,那还只能叫作“歌词大意”。因此,译文要与音乐配合。歌词翻译,专业上称作“译配”。译者在种种的限制束缚中大显身手,不仅需要深厚的外语语言文学修养、汉语语言文学修养,还要有一定的音乐修养。歌曲翻译工作需要的是翻译艺术家,而不是机械呆板的翻译匠。歌曲翻译所显示出来的个性、多样性和艺术感觉,恐怕最终也不可能由机器翻译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