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开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1]。职业教育集团作为一种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从摸索阶段逐步成长、持续发展,它是通过集团化的运作方式,集合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四方优势,建立健全由政府相关部门予以主导,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进行指导、公司企业积极参与、职业类型的院校作为承接主体的办学运作形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而形成的教育综合体。
从发展阶段上来看,职业教育集团办学还处在初期的探索阶段,内部结构的合理性及运作方式等方面还未形成值得大范围推广的模式;私立职业院校的自主性比较灵活,政府及国有主体创办的职业院校在办学自主性有待深入;职业教育集团在办学体制、办学机制、操作规程等方面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行业领域对职业教育集团的指导、鼓励、促进等措施应该不断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办学要想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扩大教育规模、完善基本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必须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步伐。
(一)职业教育集团概念辨析
目前,针对职业教育集团概念的论述较为典型的表现以下几种观点:
周达子认为职业教育集团是在当地有影响的知名企事业单位支持参与下,职业院校间以专业为纽带组建成的一种联合办学体[2]。
马成荣认为:职业教育集团是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等既自主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要素组合,形成院校之间、校企之间互补型的横向联结和人才培养链上的纵向联结。其内涵解读可以用以下“三体”来描述:第一,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自由联合体”,各自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机构之间具有协作或者联盟关系,其行为主要受集团章程或者所定的协议、契约制约,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约束力。第二,是有着明确专业分工和结构互补的“功能集合体”,通过分工链条相互衔接,能协同提供多种教育培训和知识、技术服务,并能扩大和共享知识、政策或者资源,实现“1+1>2”的社会功效。第三,是基于共同理想、期望、使命和文化而形成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共有的利益关系相联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以上“三体”不完全是一个线性发展的过程,通常会有多维交叉或者立体组合,但拥有三者的程度反映着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水平的高低和内生力的大小[3]。
高卫东则对职业教育集团概念提出了更为全面而深入的看法,认为职业教育集团是指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院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契约或者资产为联结纽带而组成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它的特征包括:以职业教育的教学、科研为主要活动的教育联合体,不以营利为目的;集团本身一般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各组成单位保持独立法人资格;一般以一所职业院校为核心和龙头,联合若干相关专业的职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组成[4]。
董兆伟等提出职业教育集团具有如下性质:职业教育集团是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组成的联合体,集团本身不具有法人地位,正如公司集团不是法人一样;职业教育集团目前将主要以托管经营、长期优惠合同等为联结纽带,其中可能伴随有资本的参与,但目前不会表现为股份控制,这正是教育集团区别于公司集团之所在。
黄尧认为职业教育集团是指一个或者若干个发展较好的职业院校,联合相关的行业、企业,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和实现双赢、共同发展为主要目的,以资产连接或者契约合同为纽带,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而构建的多法人联合体[5]。
刘兰平借鉴企业集团定义将职业教育集团定义为,一种职业教育管理机构,是由总部与院校组成,总部对集团董事会负责,同时监事会对公司与院校的经营与管理起到监督作用[6]。
(二)职业教育集团特征
集团是经济学的一个概念,其内涵是将经济领域中分散的、生产规模比较小的实体以集团的形式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规模比较大的经济运行实体,以规模优势来提高企业经营中的规模效益。将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职业教育,目的是吸收多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等职业业教育的运行质量和办学效益。特征表现以下方面:
1.横向联合
吸收若干与院校专业基本对应的行业和企业参与集团化办学,有利于提高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按企业的需求,开展订单培养,真正实现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2.纵向衔接
把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纳入一个集团体系,实现中等、高等职业的纵向衔接,有利于做强职业教育。衔接的核心是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多赢为基本原则,达到资源互补、政策共享、分段培养、科学发展的目的。
3.咨询服务机构参与
咨询服务机构参与集团化办学,这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咨询服务机构主要指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人才交流中心等。集团化办学需要理论指导,需要职业教育研究单位跟踪研究,及时为集团化办学健康运行提供依据。行业协会与企业联系紧密,通过行业协会建立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多方信息资源的共享。人才交流中心主要为职业院校提供人才需求及服务信息,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使职业院校真正成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主体,使社会人才流通服务机构真正成为以促进就业为己任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主体。咨询服务机构作为政府、院校、企业间的中介,它主要通过信息传递的方式,加强政府、社会及集团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
4.共建互补
职业教育集团各方以自愿为前提组建,成员各具独立法人资格,相互之间的约束力受集团章程或者所订的协议、契约所制约,并以优化各自资源为目标,形成院校之间、校企之间互补型横向链接和人才培养上纵向联盟。
5.共享共赢
职业教育集团各方之间以利益为杠杆,为了实现共享资源,促进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政策和知识共享,实现更大社会经济效益[7]。以发展为硬道理,使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展相结合,提升合作各方共同竞争力,从而到达集团各方共赢。实现自由联合,功能互动,利益共享和持续发展。
(三)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必要性
1.建立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及趋势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的关系更为直接、密切,两者的互动性更强。职业教育是横跨在教育机构和非教育机构之上的教育形态,是中介,是桥梁,是纽带。从本质属性上来看,职业教育兼有公益性和市场性的双重属性;从培养目标来看,职业教育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把自然人培养成合格的劳动者(职业人),既是学历教育又是技能教育,既传授理论知识又传授应用知识,既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能力又要求具有专业能力;从办学的主体来看,既有院校机构又有非院校机构,是院校教育机构和非院校教育机构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所以,从本质上来讲联合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诞生之日起,就有了职业教育集团化的萌芽。欧洲16、17世纪的学徒制,是企业和培训院校、教会院校之间的联合,培养现在化工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工人,政府或者教会制定相关法律,由父母通过签订合同,将孩子交给有一定技术的匠师,或者由地方当局分配给匠师分别照管。这种工业化初期学徒制,被推广到世界各地,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至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现代各国的职业教育集团化模式就是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化、虚拟化以及产学研的深化,也随着交叉性、综合性等学科专业的柔性发展,还有学分制教学管理等模式的实行,校内、校际学分互认,资源共享等。职业教育集团化使得各级院校、政府、社会、企业、行业、社会中介组织等主体参与进来,整合了职业教育资源,使得融资多元化,搭建了合理的教育“立交桥”等,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2.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区域经济社会的大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撑作用,同时区域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又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两者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的产业技术、技能人才,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必须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如何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是比较理想的实现方式。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我国经济结构带来了重大调整,职业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关联最为紧密的教育,在这种背景下也逐步走向市场化。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职业院校如果仍单靠政府拨款将无法立足。职业院校想要生存就必须打破单一的办学格局,投资多元化,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自有的优势教育资源,提高闲置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吸纳社会资金,尝试多元化办学。作为具有深厚经济学理论基础的职业教育集团,它能够为职业教育带来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能够提高投入与产出比,则成为职业院校走向市场化办学途径之一。
其次,我国工业化发展迫切要求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然而,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企业急需职业院校培养能够在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必须顺应社会的需求,改革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式,让企业参与进来,争取并依靠企业的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集团作为校企合作的创新形式,是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能够紧密联系院校与企业、行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搭建产教合作平台,培养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高素质/适销对路人才,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教育。
最后,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教育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国外职业教育机构带来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运作机制、管理模式和优质教育资源给我国职业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原先那种单一分散经营的办学格局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我国职业教育迫切需要整合优质资源,把职业院校做大、做强、做优。而职业教育集团的建立,正是为了集中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财、物,组合优良职校和薄弱职校,吸纳优秀企业、中介机构等,把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更快地辐射到其他院校,使职业院校建设成为理念新、规模大、设备优、特色强、质量高的一流办学实体,从而增强我国职业教育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