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实训基地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教育集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依托,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培养技能专门人才的必备条件。为强化集团内各院校学生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实现学生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的一体化,同时也是集团内行业企业员工开展培训的重要场所。
(一)建设原则
1.共享性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定位要准确,要综合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辐射周边,充分体现向集团成员单位的开放性及社会服务功能,使之成为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训练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课堂、校企合作的载体、产学结合的平台。
2.导向性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要发挥导向作用,要考虑把优质教育资源与集团内单位行业企业生产有效结合起来,以项目建设的形式完善院校重点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通过真实或者仿真的职业环境,按照与职业岗位群对接的要求,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做到先进性、真实(仿真)性、实用性、开放性、生产性相结合。
3.效益性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应与院校人才培养规模和市场对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状况相匹配,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要创新管理理念,注重开辟新思路、实行新机制、采用新模式,提高实训基地的投资效益,走协同发展、不断完善、协调管理的道路。
4.持续性原则
实训基地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软、硬件建设水平,增强实践教学和社会服务能力,为集团成员单位服务。特别是重点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必须高度重视其持续运行能力,要坚持依靠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原则进行建设,在保证完成实践教学的前提下,创新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企业化服务管理,形成管理、运行、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其成为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实体,确保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5.动态发展原则
结合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院校对运行规范、效益良好、示范作用显著、发展前景广阔的实训基地重点发展,支持其进一步提高水平和扩大规模。重点建设专业性、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力争发展为区域性基地。适时淘汰不适合市场需求、共享和辐射作用不显著、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地,实现实训基地的动态发展。
(二)实训基地管理
集团理事会下设实训基地规划建设委员会专门进行实训基地管理,负责指导和监督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管理活动,机构管理人员应由思想品质好、专业理论水平高、专业技能强、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和企业管理经验的人员组成,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法规、条例,建立既符合院校专业实践教学又适应对集团成员单位生产经营服务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
校外实训基地实行以集团成员行业企业管理为主,校企共建的办法进行管理。加大集团单位之间校企合作力度,与集团成员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重点建设一批生产性、区域性、综合性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为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实习就业搭建平台。
(三)实训基地保障
1.思想保障
集团成员要充分认识实训基地建设对促进集团院校成员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和集团行业企业成员生产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要转变思想观念,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切实加强基地建设工作的领导、协调和配合;要加强对基地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的宣传,达到统一思想,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保证建设的目的。
2.组织保障
为了确保实训基地建设的顺利实施,集团对基地实行集团、成员单位两级管理体制。结合首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开展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调研,统筹规划,充分论证,科学制定学校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和分年度实施方案,并对基地的规划、建设、运行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相关专业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基地的日常运行管理,保证规划的实施。
3.资金保障
规划期间,集团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设备、教学、师资、生产等方面建设,向重点建设的基地倾斜,并确保专项资金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同时,根据集团发展实际,积极组织集团成员中院系与行业企业合作,吸引企业投资,联合开发,共同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筹资模式,实现实训基地建设投入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1]卢崇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策略的思考[J].职业与教育,2009(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