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职业教育集团经验及启示
(一)国外职业教育集团经验
国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基本经验包括以下五个方面[3]:
第一,职业教育集团的出现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第二,模式的丰富性和主体的多元化是职业教育集团的基本特征。
第三,政府在职业教育集团办学中起到重要作用,运用多元杠杆实施统筹和调控。
第四,职业教育集团的根本办学理念源于“大职教观”。
第五,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三大关键问题的解决。首先,企业参与的程度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其次,协调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相关利益、均衡各实体的社会责任是职业教育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最后,是否能够吸引游离于集团外的机构加入集团是职业教育集团社会效益最大化能否实现的关键。
(二)国外职业教育集团启示
国外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包括:
第一,政府应出台多元政策鼓励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从国际比较的结果来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离不开企业和行业的参与。综观世界各国和地区企业、行业投入职业教育的情况来看,至少有三个主要影响因素:首先,经济发展和企业、行业的成熟度是企业、行业投入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政府的鼓励和推动对于激发企业和行业的参与热情是至关重要的。最后,职业院校也不能闭门办学,应当积极寻找与企业合作的契合点。
第二,政府应积极促进城乡联动、校企合作、供需对接。就我国试办的目的来看,集团化办学不仅具有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的意义,更具有全局性的职业教育战略发展的意涵。因此,政府要积极鼓励校企之间、城乡职教办学实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了解,以便寻找到各自供需的结合点,并以此为契合点,根据利益共赢的原则,进行资源的互补利用和优化配置。例如,农村职业教育缺乏相关实训条件和设备,但能承担文化课程的教学,城市职业教育可提供较好的实训条件和设备,但生源缺乏,双方可形成互补,即第一年在农村职业院校学习,第二年在城市职业院校学习,第三年进行顶岗实习,这样就能够高效地利用资源、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地培养优质职业人才。
第三,政府应转变原有的职能分工,以满足“大职教”的发展要求。从世界各国及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情况来看,其核心理念是“普职渗透”、“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培训相结合”、“中高职贯通”,即“大职教观”。这种“大职教观”理念的践行需要相应政府管理中的“大部门”来对接。例如,英国的就业与技能部等。而就我国目前的政府管理而言,仍然存在职能分工过细的问题,如教育与劳动部门之间,教育部内部职成教司与高教司之间的管理上的“壁垒”等。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需要“大部门”的协同管理和指导。
第四,政府有形调控应与市场无形调节有机结合是保证集团化办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健康发展的标准主要有二:一是办学的活力;二是办学的有序。从世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经验来看,集团化办学需要市场驱动、市场运作,通过市场无形的手,才能确保其质量,确保其生存和发展的活力。与此同时,为了确保整个职业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和有序竞争,需要政府有形的手进行宏观调控,站在全局的立场上,进行合理布局、科学发展、适时调控。因此,政府有形调控和市场无形调节的有机结合是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五,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需要三大保障机制,即协调机制、激励机制、监控机制。从世界各国及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经验来看,其顺利开展和持续发展需要一系列条件保障,这些保障条件中最为核心的是三大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一是协调机制,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层面,即需要通过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来明确各方职责;需要通过行业发挥中介职能来规范办学行为和监督办学质量;需要集团内部增强凝聚力来共同提升集团实力。二是激励机制,包括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拓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空间;借鉴市场化的交换技术,优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资源配置等。这一作用的发挥主要不是通过行政指令,而是通过多元杠杆来实现的。例如,通过拨款、投资、税收政策、特惠政策、保障政策、购买教育与培训、激励政策等来支持集团的启动和运行,协调集团各方利益,搭建合作平台,保障集团的正常运作。三是监控机制,通过目标监控、过程监控和结果监控来保障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质量。具体包括: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效益目标;在职业教育集团内部构建集团化办学质量管理体系;有针对性地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质量评估体系等。
[1] 严璇.德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主要模式及特色[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11):38.
[2] 石伟平.境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经验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8(34):44-45.
[3] 石伟平.境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经验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8 (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