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通过集团化办学,院校进一步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状况,促进了专业建设,深化了教学改革,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院校内外实训基础的建设,改善了办学条件、教学环境,解决了院校实习实训设备和办学资源不足的问题。院校提高了教师专业实践水平,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实习实训成效,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和就业竞争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28]。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问题的所在并加以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职业教育集团,促进职业的发展。
(一)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方向定位模糊
在全国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大势所趋下,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很容易陷入一种误区:职业教育集团功能越完备越好。职业教育集团被当成一剂万能药,于是盲目扩张,贪图规模大,以造成较强的影响力和较高的知名度;追求速度快,在短时间内联合若干个成员,而没有考虑他们对集团并无作用,甚至可能影响集团的发展。诚然,在当前风起云涌的职业教育市场化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集团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片面关注集团化经营的优势,一窝蜂地组建、扩张,忽视集团规模经济的界限,以及缺乏对教育集团组织特征的理性认识,使得职业教育集团在貌似繁荣的发展格局下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出现了许多发展中的问题。
事实上,功能过于完备对于组织结构比较松散的职业教育集团来说,在管理与运行过程中要找到行之有效的切入点比较困难。与任何企业组织一样,职业教育集团一旦摊子铺大了,阵线延长,人员增多,极易发生“大企业病”。一方面,由于人员骤增、部门叠加,在经验不足、行政协调和教学管理不到位时,人与人、部门与部门之间会扯皮、推诿,甚至冲突,不可避免地陷入组织脆弱和管理混乱的困境;另一方面,在一个稚嫩的集团组织中,权力控制的过度集中与分散都是常见的现象,过度集权会弱化激励协调机制,而过度分权又会使凝聚力下降,都可能导致集团内部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和组织成本的增加。各种各样的干扰因素,都会加剧集团运营产生多种多样的非效率状态。因此,应该对职业教育集团化经营进行多层面、多纬度的理论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职业教育集团化经营的实践。
(二)地方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不够
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是在新形势下实现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资源共享,促进校企优势互补,加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有关领导都高度重视这一新生事物,把它作为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件大事来抓,各级政府都也相应出台促进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相关法规、政策、计划。但要全方位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政府既要有推动性的法案、支持性的拨款政策,也要有保障性的平台建设政策和特惠倾斜政策以及激励性的税收减免和奖金鼓励等配套政策来支持集团的启动和运行,协调集团各方的利益,搭建合作平台,保障集团的正常运作。
(三)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组织联结松散
目前,国内的职业教育集团大部分属于契约型职业教育集团,联结较为松散,基本都是由某一主管部门或者主体院校牵头,吸纳进来的院校、企业及实体原有的隶属关系产权性质和教职工身份都不变,这是由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现状决定的,也是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发展初期的必然选择。
通过这种方式组建起来的集团通过集团的统筹与调控,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互补,集团操作较为容易,且适用范围广,不会受资金方面的限制;但由于集团成员之间的关系过于松散,紧密程度比较低,联结纽带脆弱,成员单位相互间没有强有力的利益机制制约。因此,如果集团对成员的约束机制不完善,职业教育集团根本无法形成办学的合力,职业教育集团即相当于名存实亡。
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之前,相关部门与牵头院校或者行业进行充分调研,多方论证,认为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势在必行,但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之后,集团对群内成员却没有实质上的控制权力,集团好多一体化建设方案很难实现,集团实施的一体化战略也只能是形式上的统一,这反而阻碍了集团成员本身优势的发挥。尤其是在校企合作方面,运行机制不健全,合作深度不够。企业参与积极性较低,有的企业只是挂个名,不参与集团活动;校企的产学研结合不紧密,仅停留在意向上,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对接还仅停留在企业为院校提供部分就业岗位、实训资源,院校承担企业培训任务等浅层次上,两者还没有在教育的深层次上构成本质的联系,如企业的文化理念向职业教育渗透,企业的发展带动整个集团专业的发展,专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企业的发展等。事实上,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在职业教育办学中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认识上,企业、职业院校、政府和社会对校企合作价值功能的认识,仍存在着局部意识与全局意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许多企业和院校都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观念。在运行上,企业看重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而产生了应付现象与短期行为,院校追求解决实习和就业问题而出现了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校企合作显然并非一帆风顺,任重道远。因此,关键在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后,集团在挖掘成员之间交流和合作方面做出哪些应对措施,完善集团内部的约束机制。逐步走向与市场的联系和竞争的联系,以此作为其获取竞争优势的组织基础,职业院校与企业双向互动,专业链接逐渐延长和拓展,从而开辟了职业教育组织创新的新环境和发展的新阶段。职业教育集团作为一种组织形态的出现,绝不是成员的简单叠加,而是从资源、组织结构到制度的集成创新。
(四)职业教育集团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利益共同点之间的相互协调平衡是职业教育集团存在和发展的长效机制,采取什么样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难点所在。教育属公共产品,具有非营利性、多种所有制和不同的管理体制,很难理顺方方面面的复杂关系,但在责、权、利分担共享的宗旨下,需要有制动和制衡的有效机制,职业教育集团的治理本质上就是要处理和平衡好集团内各利益相关实体的责权利关系,使集团正常运作。
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大都出于行政手段的干预,集团内的职业院校及企业之间利益关系都不明确,集团在运行过程中关系呈现松散状态。目前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大多为高等职业院校,参加集团的单位有相当一部分是招生关联的生源院校,社会影响力不大,吸引力不强,感召力不够,缺乏与相关企业、行业的紧密联系。集团内上规模、实力强企业偏少。集团成员单位专业关联度差,关联专业、行业的企业参与不多,合作的基础十分脆弱。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如有些成员把与集团的合作当作自身人力资源开发、贮备、利用的关键;有些成员把与集团的合作当作一种社会责任,是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公益性帮助。不同观念的驱使,导致不同成员参与集团工作的动力及投入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个别政府机构参与集团活动的表层化、少数行业组织参与集团工作的被动性、部分企业成员、院校成员参加集团建设的滞后性,各方没有建立长期、稳定、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大多是不规范、短期、低层次的合作,成效参差不齐。因此,集团协调好各成员的相互关系,实现内部自律,建立起一种和谐、健康、持续发展的秩序,是职业教育集团取得发展的内在动力。集团范围内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校企深度融合、院校紧密合作、校政互动发展尚待有效实现。
(五)职业教育集团品牌建设意识尚未建立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院校之间的资源条件将逐步趋同,只有品牌才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资产。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整合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发挥优势专业,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方向发展,我国教育供给方式日趋多元和家长对院校选择性的增加,教育品牌效应将不断显现,在市场经济下,职业教育集团品牌是赢得生源和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此,集团全体成员单位都必须树立品牌意识。
但从整体上看,职业教育集团的品牌建设几乎为零。部分已建的职业教育集团只是挂牌,对集团的组织结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工作任务等缺少深度思考和研究,未能有效开展工作,缺乏实质运作,更别谈集团品牌建设。虽然他们在成立之初都有过新闻报道,或者邀请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参与了成立仪式,但在后来的发展中没有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基于优化职教资源组建起来的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联结较为松散,连最基本的对外宣传的网站都尚未建立,品牌建设意识非常淡薄,集团品牌的定位、集团文化的建设等更是一片空白,没能发挥出职业教育集团这种组织形式潜在的品牌效应优势。
(六)职业教育集团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范式
职业教育集团这一具有组织创新意义的职业教育业形态出现以来,吸引了国内学者的高度关注,近10年来,论文数量增长迅速,这表明职业教育集团正逐渐成为一个热门领域,有着相对稳定的作者群体[29]。但是通过对国内职业教育集团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可以发现,职业教育集团研究的主题比较分散,很多关键词的中心度偏低,研究内容深度不够;作者人均发文量不高,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天津、北京等地,分布不均衡;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前者远离职业教育集团的实践,后者则在理论创新方面显得薄弱,很难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较强的政策影响力。理论研究滞后于实际应用。职业教育集团先后经历了民办教育集团、以中等职业技术院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集团、以高等职业院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集团,以及后来出现的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以企业为主导的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但是这些类型职业教育集团(民办教育集团除外)基本上是政策驱动型的,即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干预和引导下组建起来的,而不是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际应用,这也是近年来各地职业教育集团在运行中出现一些问题而无法及时化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七)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职能弱化
发展职业教育事业,一靠政府,二靠办学实体,同时还需要建立和发展教育中介机构,使其成为政府和实体之间的桥梁。中介机构既可以协助政府实施方针政策,又可将各种信息反馈给政府,帮助政府决策;既可为办学实体提供服务,又可对办学实体进行监督、评估,其作用不可低估。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中介组织起步晚,近几年虽然发展迅速,但仍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主体单一,我国现有的教育中介组织大多由教育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创办,多属全民所有制,或者挂靠在某一教育行政机关,成为事业性质的单位;人员素质不高,目前相当一部分教育中介组织是拼凑组建成立的,没有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和认定,其中兼职人员多,离职人员多,新参加工作人员多;行业自律的制度不健全,教育中介组织缺乏行使行业管理职责的足够权力,奖惩力度不强,难以对本行业的从业机构、人员起到有效监管的作用等。这就使得我国的中介组织不像国外中介组织那样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给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带来障碍。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周达子.关于构建职教集团的思考[J].职教论坛,1998(7):25.
[3] 马成荣.关于职教集团基本问题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83.
[4]高卫东.职业教育集团的内涵、类型与功能[J].职业技术教育,2004(34):38.
[5]黄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
[6]刘兰平.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经济学解读[J].职教通讯,2006(6):52.
[7]靳和连.对我国职教集团实践的理论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40.
[8]王雪莲.国内职教集团十余年发展概观[J].教育与职业,2008(5):10.
[9] 方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3):50.
[10]陈嵩.论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发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 (11):56.
[11] 冯象钦,段志坚,马仲明等.集团化办学是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9):21.
[12]陈牛则.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构想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J].,2004(16):23.
[13] 高卫东.职业教育集团的内涵、类型与功能[J].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 (34):8.
[14] 高耀明.论我国教育集团发展的现状和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01(6):21.
[15] 高卫东.职业教育集团的内涵、类型与功能[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 (34):8-9.
[16]邓俊芳.论高等职业教育集团[J],职业教育研究,2007(2):10-12.
[17] 姜维.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49.
[18] 姜维.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50.
[19]吕源,姚俊,蓝海林.企业集团的理论综述与探讨[J].南开管理评论,2002(4):50.
[20] 吕源,姚俊,蓝海林.企业集团的理论综述与探讨[J].南开管理评论,2002(4):51.
[21]吕源,姚俊,蓝海林.企业集团的理论综述与探讨[J].南开管理评论,2002(4):51.
[22] 吕源,姚俊,蓝海林.企业集团的理论综述与探讨[J].南开管理评论,2002(4):51.
[23]Rowley.Strategic Change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lanning to Survive and Prosper[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Inc.,Publishers,1997.
[24]3 Freeman.R.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Pitman Press,1984:43.
[25]孙健,王明伦.试论职业教育集团的治理[J].职业技术教育,2010(10):42.
[26] Commissionon Global Governance.Our Global Neighbourhood[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23.
[27] [美] 玛格丽特·M ·布莱尔.所有权与控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M].张荣刚,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5.
[28] 王友保.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战略研究.广西大学硕士论文.
[29] 蔡丽芬,金蓓蓓,崔永华.近年来国内职业教育集团研究的知识图谱[J].职教论坛,2011(3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