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校企深度融合,促进产业与专业有机对接
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使校企合作逐步从“一对一”走向了“多对多”,从“点对点”走向了“面对面”,有效地提高了集团成员合作效能,为集团成员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区域依托和良好的产业支撑,院校合作也得以进一步从教室课堂内的理论教学合作走向了工厂车间内的技能培训合作。
要使校企深度融合,促进产业与专业有机结合,在物资交流领域内,一是在企业建立顶岗实习就业基地;二是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三是企业出资用于助学奖学;四是企业在场地、设备方面提供支持。在人才技术交流领域内,一是向企业输送对口的毕业生;二是开展企业职工培训与管理人员培训;三是教师下企业实践;四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当兼职教师;五是院校成立技术产品研发中心;六是院校参与企业的科技开发。在教学改革领域内,一是举办企业与院校合作的冠名订单式培养;二是实行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模式;三是试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四是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五是与企业合作开设社会需要的新专业;六是合作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根据岗位群的核心技能开发校本教材;七是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开展多元化利益相关方参与的评价机制,推行学分制。
(二)提升行业协会地位,搭建信息一体化平台
由于行业协会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企业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具有非营利和民间化两种基本的组织特征,在管理上具有宏观性、间接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因此,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集团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是集团工作的纽带,既要注重联系全国性行业协会,也要注重联系地方性行业协会,通过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提供助力。在管理方面,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积极参与,可以保证企业在获得自主权后,依然能够自主、科学、有序、有效地实施教育管理。在办学方面,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积极参与,可以促成企业之间形成自主平等、互助互益、合作开放的办学体系和教育网络。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应允许有一定的回报,并获得企业、院校的支持,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行业协会在搭建信息化一体化平台方面作用尤为凸显。信息化建设是整合资源,共享信息,增强集团辐射力的有效途径。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介入能为集团化运作提供理论指导,为决策提供依据,为企业提供人才供需信息,为院校提供就业信息。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应时刻关注各成员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教学等情况,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包括行业、企业发展信息,人才供需信息,毕业生就业信息,教育、培训信息,技术服务信息等,加强集团内单位的联系与交流。同时畅通沟通渠道,建立集团成员网络交流平台,发挥网站在集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服务功能。院校与企业之间通过交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及教学动向及时传递给企业,企业可以在第一时间给予评价与指导,从而为集团内的政府有关部门、企业界人士,职业院校的教学人员、科研人员等建立起互通信息、交流经验、切磋技艺、更新理念、拓展理论空间、发表政策性建议等的平台。
(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强集团办学活力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健康发展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办学的活力程度;一个是办学的有序状态。从国内外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经验来看,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政府有形的手来宏观调控,确保整个职业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和有序竞争;另一方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需要市场驱动、市场运作,通过市场无形的手才能确保其质量,确保其生存和发展的活力。因此政府有形调控和市场无形调节有机结合是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办学体制机制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和载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讲究效益是重要的法则,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促进职业教育逐步迈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实现最优化的办学效益,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规律是适者生存,职业教育集团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和策略,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职业教育集团要树立效益观念是指经营者应有以效益为中心的观念。作为独立的办学主体,取得较好的办学效益是教育集团经营的原则,集团经营要以提高办学效益为中心,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办学效益主要体现在:一是看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即办学的社会效益,院校品牌的价值,学生受社会欢迎的程度,专业对口的程度,知识是否扎实和实用,专业技能是否熟练,素养是否适合岗位和社会的需要等。满足社会需要程度高,效益就好。二是看投入产出的比例。办学的起点是投入,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终点是产出,即院校产品(学生)的数量、质量及社会认可程度等。两者相比,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就好。三是看办学的盈利水平。它是办学经济效益的集中体现,是职业教育集团扩大再生产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盈利多,收益高,经济效益好,院校就会积累更多的资本,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
(四)树立质量管理观念,完善集团监控体系
质量是院校的生命,质量是职业教育集团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对由多个办学主体组合而成的职业教育集团而言,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纵观国内外取得成功的职业教育集团,无一例外地都很重视集团的质量控制,引进诸如ISO 9000系列的质量体系认证,建立了专门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由于职业教育集团涉及政府、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主体利益,内部关系复杂,因此必须建立一个集团成员都共同遵守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标准和系统服务来实施对各成员单位的管理,从而确保形成整个职业教育集团知识品牌,提升集团竞争力。
强化职业教育集团质量意识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建立集团质量保证体系,最为重要的是对集团管理的质量进行全过程管理和适时评估,充分体现集团管理体系的动态变化及有效性。因此,这就需要首先制定集团的长期发展战略,使成员明确集团的未来发展方向。其次,制定实现集团长期发展战略的质量方针和完整、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目标,并需要得到成员的认同与执行。再次,提供保障集团质量所需的足够资源及保障集团正常运行的有效管理程序,这包括集团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适应集团发展的人力资源及预警系统、有效的教育管理、资金管理和信息管理系统。最后,建立以市场需求为驱动的反馈机制,高度重视集团成员、员工及顾客对集团发展的评价与建议,适时调整不适宜的发展目标。
(五)加强职业教育集团研究,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教育行政部门、集团成员单位及有意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职业院校,要加强对职业教育集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要研究职业教育集团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合作办法、运作方式和专业建设等,为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已建职业教育集团要总结成功经验,查找不足之处,不断完善,并为其他职业院校提供参考。
(六)构建集团组织文化,加强品牌建设意识
品牌是院校的形象,品牌是职业教育集团的无形资产。品牌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特别是由于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和迟效性,教育品牌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集团的品牌除了需要全方位质量管理体系作为后盾,更为重要的集团内部需要有沉淀的集团组织文化。
集团组织文化的建设要统筹兼顾集团的概念、制度、组织和物质系统四个方面:一是建立职业教育集团的概念系统,包括集团发展的愿景、宗旨、理念、目标等文化内涵;二是建立职业教育集团的制度系统,如通过制定职业教育集团的章程,规定各成员的地位、角色、权利和义务;规定各成员之间的教育和经济业务往来,以协作、转让、托管、租赁等多种市场化方式进行,促使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通过经济形式加以固定;三是建立职业教育集团的组织系统,如建立集团的董事会和理事会,形成支撑整个集团运作的领导机构和决策机构等,促进成员院校在培养目标、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的监控检查、招生及学籍管理、境外合作与国际交流等方面实行统一,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基本建设、教师及教学设备的调剂、毕业生就业推介等方面实行统筹;四是建立职业教育集团的物质系统,如职业教育集团品牌的证书、专用标志以及保障整个集团运行而必备的物资等。
[1] 滕勇,田和平,丁敏旭.陕西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