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发展历程及典型模式

二、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发展历程及典型模式

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是我国工业现代化道路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客观选择。我国职业教育集团是伴随职业教育的成长应运而生,伴随着对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迫切要求而不断壮大的。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发展大至经历以下阶段:

(一)职业教育集团自发阶段(1992—1997年)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国家出台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职业教育集团办学形式在各地形成萌芽,逐步成形。北京市西城区勇于探索成立全国首批职业教育集团,分别是北京蒙妮坦美发美容职业教育集团、北京西城区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和北京西城区新技术职业教育集团。1993年在浙江省,成立了浙江万里教育集团;1995年在江苏省,成立了苏州旅游教育集团,是江苏省最早的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1997年成立江阴市职业教育集团,是江苏省最早的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

(二)职业教育集团自觉阶段(1998—2004年)

此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扩招阶段,大量生源涌入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受到一定的冷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了应对这一发展劣势,职业教育向着规模化、集团化等集约方式发展成了优先的、理想的选择,全国各地纷纷建立各类型的职业教育集团。2002年在浙江省宁波市,成立了浙江三江职业教育集团、浙江服装教育集团、宁波机电职业教育集团、浙江大港职业教育集团等跨领域的职业教育集团;2003年在河南省陆续建立了十余个以农业、信息技术、旅游等专业为发展方向的职业教育集团。

(三)职业教育集团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职业教育集团在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后,成为一种被政府倡导的职业教育办学形式,为职业教育集团的大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氛围。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各行业、企业积极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院校作为主体,开展集团化办学。2005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北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集团专题研讨会,讨论职业教育集团的办学模式、体制、机制,交流各地方职业教育集团的成功模式。截止到2012年,由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牵头成立的职业教育集团接近700个,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高等职业院校。

(四)职业教育集团典型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集团经过一个阶段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豫、苏、鲁、津等四种典型的模式[8]

1.河南模式

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做大、做强职业教育集团是河南省发展职业教育的一条基本经验。河南省借鉴现代企业发展理念,在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推动下,由中职或者高等职业单位牵头成立了若干个省级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和县市级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实现了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全省联动、纵向贯通、横向联合的发展格局,形成一系列专业职业教育品牌,带动全省职业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2.江苏模式

江苏省近年组建的职业教育集团,是由一些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高等职业院校牵头,联合一批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行业企业和劳动部门,自愿组建起来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相结合的联合体,把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终身教育三者融为一体。这种模式涵盖了职业教育的多种类型和层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职前和职后教育,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学历证书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形成了各类职业教育互相衔接、互相沟通、互为补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山东模式

山东职业教育集团采取政府引导、院校主动、行业中介、企业参与“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尤其强调企业的参与,政府鼓励规模以上企业都要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要求职业教育集团形成生源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成果转化链和就业链,促进集团各成员单位的共同进步和区域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4.天津模式

作为全国职业教育发源地,天津市职业教育集团化的组建形式多样,既有行业组合集团式,又有社区联合组合式,既有面向农村网络式,又有企业集团带动式,还有城市郊区结合式,集合了全国各地职业教育集团的多种模式。天津作为直辖市,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重点推进了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尤其是社区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建立了全国首个社区性职业教育集团,对推进学习化城区建设,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构建和谐社区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