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集团的理论基础
职业教育集团是借助于企业集团的发展形势,因此两者的解释理论是相通的。目前,大多数学者对企业集团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理论方面,因此为数不多的关于职业教育集团理论的研究成果也主要停留在经济学理论角度。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发现经济学理论并不能充分解释企业集团的产生与发展,只有从多种角度解释企业集团理论才较为充分[16]。下面借用众学者对企业集团理论的研究成果,从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理论、政治学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治理理论的角度对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作理论解释。
(一)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理论认为:资源的稀缺性是一条普遍法则。能否获取和有效利用有限资源关系到社会或者经济组织的存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所面临的环境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具有比普遍的稀缺更为严重的短缺性”[17]。高等职业教育是一项比普通高等教育投资更大的事业,然而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相当有限。且我国加入WTO后,国外教育服务机构相继进入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小而全”的现象,一方面严重浪费资源;另一方面竞争实力不强。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一方面需要增加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总量;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来更有效地配置和利用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18]。依据经济联合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资本控制理论,高等职业教育集团通过资源整合可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联合办学可以节约集团的总成本和交易成本,从而实现规模效益,通过“以强带弱”以增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实力。经济学理论看到了集团具有综合利用资源的优势,却忽视了集团内部协调成本的问题。
(二)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理论认为:“市场”本身是某种特殊的社会交换关系体制[19]。这种交换关系体现了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念、传统、道德和文化的总和。尤其是中国这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社会传统的国家,人际交往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比“市场”更为重要。高等职业院校在相互了解的情况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建立起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网,同时集团成员之间长期合作有利于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这不仅具有综合利用资源的优势,而且便于集团成员间的协调,从而节约集团内部协调成本。社会学理论在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对集团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了一定的补充,但仍有其缺陷。
(三)政治学理论
政治学家从国家与组织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的角度出发研究企业集团,他们发现国家或者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经济组织的战略选择和机构的影响也不可忽视[20]。政府的支持与相应的政策和法律制度在这些公司发展的初期阶段起了不可或者缺的重要作用[2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相对不成熟,国家从政策、法律、资金上的支持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国家的能力、资源有限,不可能照顾所有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当大企业集团成为政府实现其政治经济目标的工具时,集团就很容易从国家手中获得其他类型企业难以获得的战略性资源,如资金、土地等[22]。随着我国加入WTO,教育市场进一步打开,国家自然优先对那些能为国家培养人才、具有竞争实力的高等职业教育集团进行资金和政策扶持。政治学解释弥补了经济学、社会学所不能解释的政府与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关系。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
布莱森认为,任何公共和非营利组织成功的关键是使主要的利益相关者感到满意[23],职业教育集团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充斥着复杂多样的利益关系和利益冲突。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支持是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关键,这要求职业教育集团高度重视利益相关者,并根据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调整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战略。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探讨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战略就是要求职业教育集团密切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创新职业教育集团管理制度。因此,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职业教育集团管理问题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是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个重要经济学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公司治理时提出的一种理论主张。关于利益相关者,最经典的定义是Freeman的观点,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者被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所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24]。这个定义比较宽泛,将所有与组织目标相关的群体和个人都定义为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理论对经济组织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指导价值,也为其他类型组织管理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和框架。近年来,利益相关者理论突破经济组织的边界,在众多公共组织领域逐渐流行起来。本书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也可以运用到职业教育集团的研究中,职业教育集团利益相关者是指影响职业教育集团目标实现,或者受职业教育集团目标实现影响的群体和个人。按照这一定义,职业教育集团利益相关者外延比较丰富,类型多样,选取的角度不同,划分的标准也不一样。本书主要从职业教育集团构成的角度来划分利益相关者,因此,职业教育集团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牵头院校、成员院校、企业、学生、家长、行业、政府。
利益诉求就是指利益主体对于利益的索取与要求,按照本书对职业教育集团利益相关者的划分,职业教育集团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包括三个部分,牵头院校的利益诉求、成员院校的利益诉求与企业的利益诉求。
(1)牵头院校的利益诉求。对于牵头院校来讲,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与财力,联系成员院校与企业,负责职业教育集团的日常管理,协调各成员单位的关系,是有其利益动机的。通过加入职业教育集团,牵头院校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利益。一方面,通过与职业教育集团成员院校的合作,牵头院校可以从作为成员院校的中职院校中选拔出优质生源,为牵头院校的后备生源做好准备;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从企业那里获得经费与赞助,提升实训设备水平,增加实训场所,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因此,正是成员院校与企业能够不断地满足牵头院校利益需求,才使得牵头院校愿意组织职业教育集团,牵头院校的利益诉求与成员院校、企业等单位紧密联系在一起。
(2)成员院校的利益诉求。对于职业教育集团的成员院校来讲,这些院校一般自身实力较弱,加入职业教育集团的利益动机比较明显,它们加入职业教育集团,主要想获得以下几方面利益:首先,利用职业教育集团的声誉,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有利于院校招生,这在当前职校招生萎缩的情况下,对保证生源非常重要;其次,对于成员院校内的中职院校来讲,借助于“3+2”对口单招的形式,为学生进入相关高等职业院校就读提供专门渠道,这在无形之中也加大了中职院校的吸引力;最后,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就业是困扰他们的主要问题,所以,成员院校可以优先推荐学生进入职业教育集团加盟企业,提高学生就业率。因此,职业教育集团成员院校的利益诉求与牵头院校、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3)企业的利益诉求。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对于教育的需求持续增加,没有教育的支持,任何企业都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因此,企业对于职业教育集团的利益诉求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通过与集团内院校合作,获取优质人力资源,补充企业的发展之需,企业能够优先选择高质量的毕业生,享有其他单位没有的优选权;其次,通过与集团院校的技术合作,解决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最后,借助院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培训企业员工,深化员工对工作岗位的理解,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提升员工的工作创造力。正是由于能够不断从职业教育集团中获得利益,企业才愿意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集团组建。因此,职业教育集团企业的利益诉求与牵头院校、成员院校紧密联系在一起。
(五)治理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开始兴起治理理论,并主要用于与国家的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中[25]。治理(governance)源于拉丁文,原意是控制和操纵。全球治理委员会(CGG)在1995年发表名为《我们的地球邻居》(Our Global Neighborhood)的研究报告,认为治理是各种公立或者私立的组织管理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一个持续互动过程。治理的基础是协调,治理可以使相互冲突或者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26]。布莱尔认为治理实际上是一系列的规则,决定着组织每一个参与者所享有的控制权、收益权和所承担的风险是否匹配,以及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成员间分配等这样一些问题[27]。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治理是一个组织协调活动过程,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规则维持秩序,可以运用于不同的部门领域。
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协调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多元治理模式。治理的核心在于“协调”,强调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采用网状思维和多点思维模式。任何组织都是由众多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形成的,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利益的分散化。利益的分散化要求组织的控制权不能由某一利益相关者单独控制,而是根据多元治理主体综合来划分各自权限,并使各治理主体都有相对稳定的利益范围,且不同主体的利益相互制约,最终实现利益的平衡。在组织治理过程中,由于多元主体的存在,主体间的协调需要较为突出,因而治理的运行是相互的,是一个水平和多向交流的活动过程。
治理理论不仅对企业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和指导价值,也为其他组织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研究方法和框架。近年来,治理理论拓展到各种公共或者非公共的机构,用于规范各类组织运行。本书将治理理论运用到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战略分析中,也是对治理理论运用的一次拓展。本书认为,所谓职业教育集团治理,是指协调职业教育集团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其目的是构建一个多元治理模式,推动职业教育集团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