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概况
(一)淡水养殖
我国淡水养鱼有悠久的历史。远在3000多年前的殷末周初就有养鱼的记录,至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陶朱公范蠡根据当时的养鱼经验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养鱼著作《养鱼经》。我国人民经过几千年的养鱼实践,不断地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
池塘养鱼在殷代的末期见有最早的记载,当时可能主要是养鲤。战国时期,养鲤已相当普遍,而且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汉代,养鲤事业更有大的发展,所谓千石鱼陂和利用昆明池养鱼都是大水面养殖。稻田养鲤开始于三国,活鱼运输最早见于南北朝。唐代因鲤象征皇族,因此养鲤事业受到很大的摧折,而草鱼、青鱼、鲢、鳙的试养可能就在唐代初期,在长江和珠江沿岸地区开始。成功的经验由近到远,逐渐推广并积累经验,到了唐代末期已有相当的规模。宋代,草鱼、青鱼、鲢、鳙的饲养有了更大的发展。九江的鱼苗已成立专门的企业,从此运转到江西的内地、浙江和福建,就在这些地区还发展了食用鱼的饲养业。通过生产实践,对这些饲养鱼的食性和相互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明代,有关草鱼、青鱼、鲢、鳙饲养的经验更加丰富。自鱼苗一直到食用鱼的饲养过程中,如鱼池的建造、放养密度、搭配比例、分鱼、转塘、饲料、施肥等等都积累了较好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鲢、鳙、草鱼、青鱼(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问题,系统深入进行了主要养殖鱼类性腺发育规律与其有关的内分泌器官发育规律与机能、受精细胞学以及胚胎发育形态生态学等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并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于1958年和60年代初人工繁殖鲢、鳙与草鱼、青鱼相继获得成功,并研究完善亲鱼培育、催情产卵和受精卵孵化等综合技术,结束了淡水养鱼依靠捕捞天然苗丰歉难以控制的被动局面,从根本上解决了四大家鱼鱼苗供应问题,也为其他水产养殖动物的人工繁殖技术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我国水产科学工作者在养鱼池生态学与食用鱼养殖技术、稻田养鱼生态系与综合技术、冰下水体生态系与鱼类安全越冬技术、鱼类养殖种类结构与养殖方式、内陆大型水域鱼类增养殖应用基础理论与综合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从而实现了我国淡水鱼类养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我国的淡水养殖也推动了世界淡水养殖业的发展,50年代和60年代我国的草鱼和鲢、鳙等主要养殖鱼类相继传入欧美;70年代起,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中国建立了养鱼培训中心,先后为2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学员数百人;同时我国的几种主要养殖鱼类也被移养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了中国的养鱼技术,对世界淡水渔业的发展和淡水鱼类生物学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海水养殖
与淡水养殖业相比,海水养殖业发展历史较短。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实现了虾贝并举、以贝保藻、以藻养珍的良性循环。如同淡水养殖业,我国海水养殖业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藻、虾、贝三次产业浪潮和目前正在形成的海水鱼类养殖产业浪潮。2015年海水养殖总产量达1 875.6万吨,其中贝类1 358.4万吨,占海水养殖量72.4%,牡蛎457.3万吨,占海水养殖33.7%。据悉,2015年中国牡蛎养殖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1.5%,位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国海水养殖种类已达100余种,年产量超10万吨的就有牡蛎、贻贝、扇贝、蛤、缢蛏、对虾、海带、紫菜等。
1.藻类养殖
我国的藻类养殖居世界首位。其中最主要的是海带和紫菜,特别是海带。其产量和养殖技术均居世界领先地位。
21世纪初海带自日本引入我国,50年代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吴超元为首的科学家们解决了海带养殖方法及一系列技术问题,先后开展了筏式养殖法、夏苗培育法、外海施肥法、海带南移养殖、海带的切梢增产法、遗传育种研究和新品种的选育等研究,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紫菜生活史等研究解决了紫菜人工养殖事业上最关键的孢子来源问题,为我国紫菜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做出了突出贡献。60年代以来组织紫菜养殖技术攻关取得重大进展,提出了紫菜大面积育苗及半人工采苗、全人工采苗的一整套技术,使我国紫菜养殖具有了高度科学管理水平并形成全人工养殖的产业。
此外,裙带菜、石花菜、细基江篱繁枝变型、龙须菜、异枝麒麟菜等藻类养殖也在不同程度地开展。我国微藻工厂化养殖以螺旋藻和杜氏藻为主,螺旋藻工厂化养殖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江苏、山东等省区;杜氏藻养殖主要集中在天津和内蒙古。
2.贝类养殖
我国以牡蛎为代表的贝类养殖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早记载于明朝郑鸿图的《业蛎考》。如广东沿岸投石养殖近江牡蛎,福建沿岸插竹与条石养殖褶牡蛎以及平整滩涂养殖缢蛏、泥蚶等,历史都很悠久。我国人工养殖淡水珍珠的历史也近千年,产量和质量都居世界前列。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南海开始了人工培育有核珍珠研究,并已形成产业。
50年代以来,由于滩涂围垦等原因,滩涂贝类的自然苗场受到严重破坏,为此我国先后开展了泥蚶、缢蛏、菲律宾蛤仔、青蛤等多种埋栖性贝类人工育苗研究,并建立成套育苗技术,先后已投入种苗生产。
70年代贻贝养殖的规模化,标志着我国浅海贝类养殖业的真正崛起。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功地引进了海湾扇贝,形成贝藻轮养与贝虾混养等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随着基础生物学研究,特别是生理生态学研究的进展,逐步使贝类养殖业进入一个科学理论指导的新时代,从而在养殖种类开发利用、自然采苗,种苗培育、养殖技术、病害防治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到目前为止,我国浅海养殖贝类有栉孔扇贝、华贵栉孔扇贝、海湾扇贝、虾夷扇贝、墨西哥湾扇贝、贻贝、长牡蛎、近江牡蛎、文蛤、蛤仔、青蛤、缢蛏、泥蚶、魁蚶、珠母贝等。
80年代后期,我国开展养鲍技术的研究,包括海上箱式养殖,沿岸筑塘养殖及陆上工厂化养殖。陆上养鲍在中国已走向产业化,辽宁大连、山东长岛、荣成以及闽粤沿海等地发展较快。
3.鱼类养殖
海水鱼类养殖法在我国已有近400年的历史。1958年张孝威开创了我国海水鱼类苗种培育研究;嗣后40多年来,我国水产工作者在海水鱼类的亲鱼培育、种苗培育、越冬、养成、引种、配合饲料、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已有50多种海水鱼类人工育苗成功,如梭鱼、牙鲆、大黄鱼、黑鲷、真鲷、石斑鱼、东方、海马等。在商品鱼养成方面,建立了适合我国南方港湾环境的大黄鱼、真鲷、石斑鱼、黑鲷、鲈鱼、笛鲷、东方的网箱养殖技术。离岸网箱养殖设施和技术研究刚刚起步,但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我国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以牙鲆、石鲽和石斑为主,养殖技术较为成熟,养殖模式为半封闭式(夏、秋季)和全封闭式(春、冬季)。